範仲淹好奇的看向葉安,他總覺得葉安不會故意去奚落應天府的知府事,其中必有隱情。
果然,葉安胸有成竹的開口道:“你看,南京城的城牆是不是要修繕了?南關碼頭是不是該維護了?偌大一個南京城就沒有一處需要勞力的地方?供給災民吃喝,給他們一處好住所,再來一份差遣做做,如此既能節省修繕所費,又能讓災民心中安定,豈不是兩全其美?”
“哈哈!說的好,說的好!葉侯果然才思敏捷,吳知府你看,葉侯都給你出謀劃策了,還有何可發愁的?”
吳育眼前一亮,隨即道:“葉侯說的是,還有各種差遣,攤派可用,若是能留下這些災民在城外開墾荒地,那便更好了些……”
果然是興慶府的知府,舉一反三的能力相當不錯,但這如意算盤打得好,倒是範仲淹微微皺眉道:“若是吳知府打算截留災民,那可非君子所為,朝廷出的錢供你賑濟災民,而這些災民可是戶籍在冊的,平白的讓他地損失百姓可不妥啊!”
吳育麵色尷尬道:“下官不敢,隻是讓災民開墾荒地,不敢截留!”
在城門口站了一會,葉安便開始走訪城外的災民,想要了解此次江淮旱災,最要緊的是知道矛盾所在,旱災或許會使得百姓逃離家園成為災民,但現在的大宋抗風險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糧食缺口應該沒有那麼大。
最主要的問題是地裡的禾苗乾枯,那也需等到夏稅收繳的時候才會引發農人的不滿,同樣也會對糧價造成衝擊才是。
看看城外的災民,他們的身上並沒有那種呆滯的饑餓感,相反更多的是一種慌張以及對生活失去希望的麻木,這便有些奇怪了。
即便葉安換上了便服,一副儒生打扮的模樣還是被災民一眼認出。
不是當官的要刻意的拉近與尋常百姓之間的距離,相反而是百姓本能的就會對官員保持一種距離。
不過葉安倒是習慣了這種感覺,隨手從鐵牛那裡拿了個粗碗便走向粥棚,衙門的差人瞧見他後,使勁的在鍋底撈了幾下才敢給他盛上一碗粥。
對於這種小私心葉安是不會拒絕的,他之前便瞧見,差人給婦孺盛粥的時候同樣是這般舉動,可見並非是厚此薄彼。
撩起前襟掖進腰帶裡,葉安捧著粥碗蹲在一位上了年紀的災民身邊:“老丈,我瞧著鄉黨們並非是麵如菜色,顆米未進啊!怎生還拖家帶口到興慶府逃難來了?”
老人的手抬了起來,稍稍猶豫後才擺了擺手道:“官人有所不知啊!這苛捐雜稅比旱災還要命,原先地裡墒情好,老天爺也賞口飯吃,這些年幾乎都是豐收年,除了夏秋兩稅外,雜稅自然也交得上,運氣好些還能有些盈餘,這日子算是不錯了吧?可老天不給活路啊!一場大旱便讓我等顆粒無收,官人也瞧見了,我等都是農人啊!地裡沒有糧食,彆說是雜稅,便是夏秋年稅也交不上,這便要了命嘞!隻能前來應天府討活路……”
老人說的艱辛,四周的災民自然也跟著抹淚,葉安緩緩點頭:“老丈說的沒錯啊!人都吃不飽飯了,如何還有多餘的錢去交雜稅。”
江淮水係充沛,受災的次數相比其他地方要少,這一次的大旱讓江淮百姓突然遭受重擊,也讓原本就存在的雜稅問題更加激烈。,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