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的祥瑞之兆在河西傳的沸沸揚揚,而湟州的消息也傳來了,湟水清澈數百裡,直至蘭州境內清水河,但到了會州靖遠城後河水再次渾濁起來,一路向被進入黨項。
也就是說黃河水再進入河套之前都是清澈的,進了河套之後便開始渾濁。
這簡直是老天掰開嘴給河西喂飯吃!
此時有好事者發現,黃河支流浩門河居然也是清澈無比的,這是老早之前就有的現象,或者說浩門河就沒渾濁過,可這也是黃河的支流啊!
而浩門河不同於湟水,其發源於祁連山,一路橫跨甘州,涼州,直至湟水……那是不是湟水的清澈就是因為浩門河所致?
於是河西的百姓就開始瘋傳一個消息,河西出了聖人,以至黃大通河清,蕩滌湟水,直至蘭州……
黃河清那是河西的黃河清,與其他地方沒有關係,這是毋庸置疑的消息,河西出聖人了!
至於是誰,一開始眾說紛紜,種種猜測不一而足,但漸漸的,人們便把目標放在了葉安身上,葉安傳奇的前半生經曆又被扒了出來。
獻祥瑞,鎮環州,滅白蓮等等諸多功績已經可以成為大宋國之柱石的地步,何況還有攻破八刺沙袞這般的滅國之功?
在百姓樸素的認知中,葉安有這般功勞最後卻回到了河西,而不是在東京城中被提拔為兩府相公當大官,就是因為功高震主,被打壓了唄!
這還真不是秦慕慕所引導的輿論,而是河西百姓自己這麼認為的。
於是在報紙的配合下,所有人都認為是朝廷明珠暗投,不知重用賢才,這才使得葉安放著東京城的高官厚祿不要,繼而選擇掛冠離開,也正因如此才使得黃河清澈,有了這麼一位聖人!
多麼符合悲情英雄的畫麵,多麼符合聖賢歸野的浪漫,多麼符合聖人的人設。
在民間討論的漸漸發酵之下,河西的各大報紙開始了瘋狂的連載報道,並且還有各界學者發出的文章,其中討論最多的是論證“黃河清,聖人出”中的聖人指的是葉安。
在河西,就沒有人不擁護葉安的,在一定程度上就連宗教也是如此,道家喜歡他,儒家離不開他。
就連遵從法家的學派都把他比作“法家之孤脈,聖賢之遺風”,至於百工匠人更是差點尊他為墨家“钜子”。
這些年葉安一直在做的是什麼?就是在為河西百姓謀福利,而正是在這基礎上河西才會變得如此繁榮。
當葉安真正能做到主導一方時他才驚訝的發現,其實商業發展,工業發展與資本擴張並不會給百姓的生活帶來衝擊,相反甚至能增加百姓的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當然這麼做的前提條件是完善的製度和法律規範,你不能指望資本家大發善心,但你可以用強權讓他變成“樂善好施”之人……
眼下的河西便是如此,資本的所有利益被捆綁在了一起,最大的商號雖然已經不是普惠商號,但“河西商號”卻取而代之,成為整個河西最大的商號當然也是官營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