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宋遼與河西(1 / 2)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537 字 11個月前

事實上不光是大宋出現了中興黨,就連遼朝也出現了結社,隻不過他們更加光明正大,名曰逐鹿社。

逐鹿二字端是囂張,但還彆說,在遼朝就是這樣的大口氣,大抱負容易被人瞧得起。

逐鹿社取的是逐鹿中原之意,多為遼朝文人以及官員,他們甚至可以向朝廷建言獻策,並且還有諸多計策被采納,甚至是屢立奇功。

尤其是在對大宋的政策和發展上,更是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大宋缺少馬匹,遼朝就把騸馬大量的販賣過去,如此不光能賺取錢財,還對大宋的馬政造成衝擊。

大宋的馬政一直是宋人詬病,遼人嘲笑的存在,不光養不出好馬,就連駑馬的數量也在每年下降。

有了河西後,大宋每年都向河西買馬,但河西隻出售駑馬,軍馬是絕不可能出售的,這也導致大宋這幾年來戰馬稀缺。

遼朝的逐鹿社出現後,第一時間向朝廷建議販賣騸過的戰馬去往大宋,不光能賺錢,還能分化大宋與河西之間的關係。

由此,遼朝上下對這個文人組成的逐鹿社另眼相看,騸馬不能繁殖,隻要不發生戰事,這些上好的良馬每日消耗的草料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大宋的馬政在地方上失敗了,於是便收歸中央的群牧司統一管理,這樣看似是好事,可實際上卻增加了宋廷的負擔。

逐鹿社的那些文人成功進入朝堂大佬甚至是皇帝的視野,他們多是燕雲之地的漢家文人,在契丹這麼多年的統治下已經算是遼朝人,而不是宋人。

隻不過燕雲之地的漢人日子也不好過,宋人還能依靠原本的經濟和手工業老底硬撐,可遼朝不同,遼朝北麵的土地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習慣和律法,而燕雲之地卻采用漢家的方陣和律法,就連官員都分南北。

遼朝官製不同大宋,官分南北,類似於兩製,“以國製待契丹,以漢製待漢人”。京城設三省、六部、台、院、寺、監;京外設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都是模仿唐朝舊製。機構雖然龐大,但職簡權輕,遠不能與北麵官之權力相比擬。

如此一來就算漢人也能進入遼朝的統治階級,可依舊是屬於被打壓的一方,而接受了漢家文化的遼朝其他東西學的不咋樣,倒是把政治鬥爭學的爐火純青。

遼朝真正的官製就是契丹人統治為主,北樞密院掌軍政,南樞密院掌民政,北宰相府與南宰相府皆掌佐理軍國大政,北大王院與南大王院分掌部族軍民事務,此外,宣徽院與護衛府等亦分北南,而所掌皆北麵事務,且皆由契丹貴族擔任。

所以在遼朝,就算你是極有才學和能力的官員,但隻要你不是契丹人,那就無法進入遼朝的政治中心。

漢家文人的上升通道就這樣一眼到頭,連他們都過的不好,燕雲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更加不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