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宋遼與河西(2 / 2)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537 字 11個月前

河西的出現不光加速了大宋的矛盾,同樣也激化了遼朝的南北矛盾,遼朝建國比大宋還要早,這些矛盾是早已被埋下的隱患,隻不過隨著宋遼對抗變成宋遼河西三家鼎力,河西的介入使得矛盾更大了而已。

河西的貨物大規模的出現在了遼朝,最受打擊的不是保有農耕與手工業的燕雲漢家,反倒是手工業落後的契丹人和草原部族。

如今草原諸部已經被葉安分化的差不多,無法構成威脅,甚至是河西在補貼他們,燕雲的漢人有自己的手工業,河西的貨物傾銷過去雖然也能賣的很好,但並未達到徹底占據市場的可能。

並且河西也在刻意的控製燕雲之地的出貨量,使得燕雲漢家得以維持不錯的生活。

唯一受到傷害和損失的隻有契丹人,他們占據了北麵的草原,但產出的羊毛,牛皮,牛角,草藥卻被河西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再加工之後又以高於原本的價格銷售,這下繃不住的自然是契丹人。

相較於物產豐富的大宋,遼朝的物資卻要匱乏的多,他們需要保暖的衣料,需要解膩去油的茶葉,需要各種日常百貨,於是乎遼朝與河西之間的貿易逆差相較大宋也好不到哪去。

逐鹿社在燕雲發展的很成功,尤其是在王幫的運營下,燕雲之地的有誌文人不斷加入,他們批評弊政,身體力行的為燕雲漢家百姓爭取權益,這本就是儒家文化的發揚,也得到了燕雲百姓的強烈支持。

當他們在初春青黃不接時提著一袋袋糧食發放給百姓後,但窮人家生病買不起藥時他們提著藥材無償發放後,逐鹿社的名聲在遼朝便如日中天。

因為這偌大的名聲和民意,遼朝的朝堂之上對他們的態度也更為和善,而針對大宋的建議明顯有利於遼朝,漢人官員在朝堂上的地位也逐漸水漲船高。

當然,隻是名義上的賞賜增加,實際權力分毫未有,他們依舊是在接觸與管理燕雲的漢家百姓,僅此而已。

遼朝有逐鹿社,大宋有中興黨,而這倆個都是葉安所謀劃出來的東西,因為這種隱秘發展又披著文化外衣的政治手段極為隱秘,無論是漢家文明還是遊牧文明都沒有出現過,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但葉安與秦慕慕皆知其破壞性有多強,一旦發動,足以顛覆一個王朝的統治,當河西先進的思想,文化通過這些隱秘組織開始從滲透到全麵發揚時,一場看不見,摸不著,卻如同地崩山摧的攻勢就出現了。

大宋中興黨的負責人是張方平,遼朝逐鹿社的負責人是王幫,在河西這麼多年,王幫已經逐漸成長起來,現在也算是河西獨當一麵的官員,有他在燕雲,葉安非常放心。

無論河西如何發展,宋遼都是這個時代的倆個龐然大物,他能在西北快速崛起,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被這倆個龐然大物所“踩踏”,其根本的原因是宋遼之間互相防備,互相牽製。

澶淵之戰過去不到百年,很多人還保持著那段記憶,大宋恐懼與亡國之危,而遼人也恐懼與宋人北上,畢竟那場戰爭實際上是宋人贏得了勝利。

所以無論是西夏還是現在的河西,對這倆個大帝國來說都不過是疥癬之疾,在他們眼中唯一的對手隻有對方,可諷刺的是,無論宋遼皆被他們所瞧不起的“地方勢力”所擊潰。

疥癬之疾若是不好生治療,最終會演變成一場巨大的災難。,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