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改革風暴(2 / 2)

縣祝負責當地檔案縣誌編修,祠堂贈牌,例如某村某個老婦守寡多年撫養子女長大多年未婚,經過村正申請,縣衙七人商議之後,由縣祝代表衙門送去貞節牌坊……縣祝是六個副縣令級中最空閒最沒有權力的人,主要是用作官員的過度或調整。縣令雖然不能直接免職,但可以通過調整將不順眼的官吏調整到縣祝一職,以作懲罰。

但即便縣衙的公務員數量增加到四十八人,依舊避免不了腐敗,好在張孝武並非剛正不阿的人,他知道有人的地方便有腐敗,再富裕的國家,也避免不了腐敗。

貪婪是人性之中最難根除的基因,許多嘴上嚷嚷著清廉的人,實際上卻是貪腐的打老虎。尤其大國治國,隻要讓腐敗在可控範圍之內,讓人心生畏懼而有所底線,便是成功的標誌。因此張孝武委任張通明擔任北方四州的總督察官,專門監控各地官場是否發生腐敗,並且接受百姓的舉報——當然,如果事小的話他們並不會管,除了發生人命官司,他們也不會輕易對官員動手。

改革是很艱難的,大前提背景則是北方的經濟複蘇,稅收增加,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而官府衙門的公務員數量增加,也讓一些人在工作中更加具有歸屬感,不再提心吊膽哪日因為得罪了上官而被免職下獄。

管驤認為張孝武是法家學子,兀鬆認為他是兵家學子,張孝武自己笑稱自己是雜家學子,什麼都會一點點,什麼都懂一點點,但深入下去還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此時張通明向張孝武引薦了一個人才,號稱東明先生的郭祥。郭祥是司州人,年少時遊曆天下,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中舉之後卻毅然放棄了為官的機會,轉而遊學天下,是一個法家傳人,主張法治天下。

在家天下的社會中提倡法治天下,對皇權而言實在是大不韙,因此郭祥也隻能一邊遊學,一邊用《聖漢律》幫助一些蒙冤的人打官司做訴師,名氣雖然大,但在縣令最大的情況下,他也隻能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郭祥中年之後定居在揚州做訴師,但如今揚州貪腐嚴重,訴師不過是替人行賄的橋梁罷了。郭祥雖然在揚州朋友眾多,但始終不是揚州當地人,做事艱難,且違背內心理想,便聽從了友人的勸告,攜帶全家來到北方四州的幽州府。由於他精通《聖漢律》且口才極佳,很快便引起了張通明的注意,兩人深談之後,被張通明引為知己。

張通明將其引薦給張孝武後,郭祥說道:“《聖漢律》固然為國家根本律法,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先是此律法乃三百年前製定,彼時時況與今日大不相同,他日之法今留弊端良多。如刑罰一項,聖漢初立之時人口稀少匪盜猖獗,正所謂亂世用重法,便是小偷小摸也會被判處流役。而今依舊采用亂世法則則未免刑罰過甚,致使百姓懼怕官府,心中厭惡。”

張孝武沒想到此人是個改革家,便問道:“你的意思是,連《聖漢律》都需要修編嗎?”

“不是修編,而是大改。”郭祥道,“律法為人所製定,乃協助官府治理百姓,而他日百姓與今日百姓不同,律法也需順時而變。若是一成不變,則律法便成了禁錮人的枷鎖,禁錮百姓不說,還禁錮官府。若律法完全有用,則世間為何還有如此之多的罪惡?”

張孝武大笑道:“好,郭先生,由你來重新製定《聖漢律》,不,不叫《聖漢律》,我們叫做《新律》,先在北方四州嘗試使用,看《新律》和《聖漢律》哪個更能夠促進國家發展!”

郭祥拱手道:“東明必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