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武則天 - 為政舉措(1 / 2)

她們 月上清泫 3708 字 9個月前

《她們》全本免費閱讀

【政治】

政通人和

任用酷吏讓武則天背上了罵名,在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武則天開始啟用酷吏。

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在用人上,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

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

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製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

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製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武周都城】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以洛陽為東都。

此後高宗頻繁往返於兩都之間,直至在洛陽病死。

武則天年684遷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建立武周,705年唐中宗複辟,還都京師長安。

她稱帝期間,除了長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長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長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陽。

武則天為何選擇洛陽作為武周的政治中心?

司馬光解釋說:武則天害死王皇後、蕭淑妃以後,“數見王、蕭為祟,被發瀝血如死時狀。

後徙居蓬萊宮,複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舊唐書》亦載:“後則天頻見王、蕭二庶人披發瀝血,如死時狀。

武後惡之,禱以巫祝,又移居蓬萊宮,複見,故多在東都。”

其實,這並不符合事實。

王、蕭兩人死於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此時距武則天定都洛陽,已近二十年。況且,武則天稱帝後,仍然在長安住了兩年。

因此,僅僅以王、蕭兩人之死來解釋武則天定都洛陽,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陳寅恪先生則認為:“夫帝王之由長安遷居洛陽,除彆有政治及娛樂等原因,如隋煬帝、武則天等茲不論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經濟供給之原因是也。”

陳寅恪先生之說很有道理,武則天定都洛陽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洛陽的地理形勢決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