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武則天 - 為政舉措(2 / 2)

她們 月上清泫 3708 字 9個月前

首先,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則天定都洛陽是為了與李唐王朝分庭抗禮,近而實現改朝換代的心願。

武則天為定都洛陽進行了一係列的精心準備。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改東都為神都。

688年,建明堂,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將偽造的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字樣的白石進獻武則天。

五月,武氏受“寶圖”,事南郊,告謝昊天,禦明堂,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於拜洛前十日雲集神都。

七月,更命“寶圖”為“大授神圖”,封洛水為顯聖,加特進,並立廟。

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大赦天下。

次年正月,又享明堂,並依周製建子月為正月,以“曌”字為名。

七月,頒《大雲經》於天下。

九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在洛陽立武氏七廟。

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關內雍、同等九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

洛陽在政治上對武則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徐敬業起兵時魏思溫的言論中窺見一斑。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等以匡複廬陵王為借口,起兵反對武則天。

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明公以匡複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誌在勤王,四麵響應矣。”

遺憾的是,徐敬業沒有采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

陳嶽論及此事,歎息道:“敬業未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複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待!”

由此可見,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軍事】

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製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即由那時而來,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隨著統治的穩定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在西北,唐朝與吐蕃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高宗啟用裴行儉經略西域,於調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鎮。

垂拱三年(687年),正當武後忙於篡位時,吐蕃又占領了安西四鎮,其前鋒直達敦煌。

武後稱帝後的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率軍收複安西四鎮,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複爭奪的局麵。

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本來已經被滅,唐高宗在位時期突厥複興。

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單於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和唐朝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