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婦好(2 / 2)

她們 月上清泫 7344 字 9個月前

婦好墓位於丙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該墓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

甲骨文中有關婦好的記載有200多條。她曾率領13000多人的軍隊去攻打前來侵略的鬼方,並大勝而歸,因功勳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國民的愛戴。

婦好終因積勞成疾而先逝,國王武丁予以厚葬,並修築享堂時時紀念。

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沒有失盜的王室墓葬。

該墓共出土隨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銅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

此外還有石器、象牙製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貝殼。婦好墓出土的器物異常精美,如工藝精湛的小玉人、鑲嵌綠鬆石的象牙杯等。

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中,有多件上麵鑄有“婦好”的銘文。特彆是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學界普遍認為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力標誌。

安陽殷墟博物苑建有複原的婦好墓,供遊人參觀。

婦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婦好死後,國王武丁為祭祀婦好,在其墓壙上所修建的宗廟建築。

婦好──廟號“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辭稱“母辛宗”。這座建築就是對母辛宗遺跡的科學複原。

尊立於婦好享堂前的漢白玉婦好雕像,這是根據有關資料雕塑的。

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銳,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

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

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

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

古代的斧鉞主要用於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征。

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王都,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曆經8代12王。

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無可爭辯的。

自1928年董作賓先生首次發掘殷墟至今(2013年)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聲中外,現僅就婦好墓的發現與發掘過程中的主要情況和收獲作一回顧。

【發掘經過】

婦好墓位於當時小屯村的西北地,這裡原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的崗地,1975年冬,掀起“農業學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這片崗地成為被平整的目標。

要保護這片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在這一帶作過發掘工作,對遺址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鑽探。

小屯遺址的鑽探工作由筆者負責,崗地上的棉杆尚未拔掉,隻能在邊緣鑽探。

11月20日開始,經鑽探得知耕土層下即出現殷文化層,而且靠東部東西長約70米的夯土比較厚,向西較薄,崗地南邊是取土形成的斷崖,斷崖南麵是空地。

我考慮如果將南邊的斷崖清理出來,所觀察到的現象更為可靠。

於是11月23日開始清理斷崖的工作,陳誌達也參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鏟刮出長約140米的斷麵。東邊顯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勢較低,但仍有夯土。

夯土房基的發現,為保護這片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經與村裡的負責乾部聯係,請他們看過現場後,都表示同意保護,並說,今後也不在這裡取土。

保護遺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並決定第二年進行發掘。

經辦理申報,批複手續後,於1976年春季開展了對小屯村西北地的發崛。

重點是發掘建築基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鄭振香、陳誌達,南京大學曆史係張之恒教授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發掘。

為弄清房基下邊夯土的範圍和性質發掘了1號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後,下麵出現的是一長方形坑,內填夯土,其南邊被取土挖掉,但經鑽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邊緣,整體呈長方形。

很像一座墓,但鑽探時一杆探不到底,於是係繩下探,由於夯土硬且乾,探鏟帶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說,小屯墓坑少,儘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響民工的情緒。

於是采取先將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時停下來。

我與有經驗的技工商量,我們還得鑽探,一杆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杆,用螺絲檸緊,如果超過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濕泥也不好探,需加檸杆(擰杆是橫插在接杆頂端的),有位老工人說,用擰杆要兩人推動。

我說,這好辦,星期日停工,留下參加鑽探的人員大乾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個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場的人表示讚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對大家說,咱們今天的任務就是探到底,多打幾個孔,隻要探到底無論出現什麼現象,都算完成了任務,工人們乾勁很大,開始在邊緣探,幾個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頭的硬東西,打不下去。

最後決心在中心部位鑽孔,我想如果是墓葬應該有現象。

有位年輕人說,這可是關鍵的一鏟,使得在場的人情緒有些緊張。

從距地表3米至6米深進度比較快。

從水井得知此處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變成泥,探鏟探上的泥,上提時往往滑下去,這時加用擰杆用轉動的力量向下鑽孔,一鏟鏟下探,速度很慢,每鏟上來都仔細看土質有無變化。

工人們都很辛苦,從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個多小時,正在推動擰杆下探時,突然探杆下陷了約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何保國緊握探杆,使儘全身的力氣向下墜,探杆又下沉約50厘米,出現硬底。

這時在場的人誰也沒有出聲,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鏟,探鏟提上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