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北魏馮太後(1 / 2)

她們 月上清泫 17902 字 9個月前

《她們》全本免費閱讀

馮太後(442—490),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屬北燕皇族,漢人。

14歲時被選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後被冊封為皇後。

拓跋濬死後,馮氏操縱政權。北魏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後。

在馮氏的指導和輔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製”推向高潮。

【人物簡介】

馮太後,北魏文成帝皇後,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

公元442年生於長安。

公元477年(太和元年)至公元490年十四年間一係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

諡文明。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獻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後。

太後執政,定策誅殺丞相乙渾。獻文帝非太後所生,聽政後誅除太後內寵。

公元471年(皇興五年)獻文帝禪位於五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仍過問大政。

公元476年(承明元年)馮太後毒死獻文帝,再度臨朝稱製達十四年。她聰明果決,猜忌而長於權術,以重管﹑重罰駕禦群臣,為其所用。

【人物生平】

少年:國亡父喪

馮後是長樂信都人,出身於名望之家,她的祖父馮文通是十六國時期北燕的國君。

西晉末年,戰亂不息,北方的遊牧民族乘虛而起,各顯神通。

匈奴、鮮卑、氐、羯、羌,紛紛越過北方草原進入中原地區,形成所謂“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麵。馮氏的北燕正是在這種局勢下崛起的一方諸侯。

按照馮家的說法,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魏國國君的始祖畢萬。

畢萬在晉獻公時因功封為魏(今山西芮城)地大夫,畢萬即以魏為姓氏。

魏國被秦國吞並後,魏氏的一支流落到山西境內的馮鄉,遂改為馮氏。此後馮氏宗族曆經世變,幾經流徙,在三晉之地苦苦支撐。

後來,馮後的曾祖因軍功漸漸發達,他的兩個兒子馮跋、馮弘(字文通)竟先後做了北燕的國主。

隻是沒多久,北魏太武帝進逼北燕,馮弘被迫逃往高麗,並最終死在那裡。

但他的幾個兒子,以馮後之父馮朗為首,加上馮崇、馮邈,為防遭後母慕容氏譖陷,聯手出逃遼西,投降了北魏。

馮朗被加封為西城郡公,領秦(治今甘肅天水)、雍(今陝西西安)二州刺史。

此時,馮後尚未出世。

馮後的母親王氏,樂浪(今朝鮮平壤)人,是馮朗在北燕時所娶。

二人能夠成親,主要得益於北燕地鄰高麗,再者馮跋與高麗國王的遠房親戚慕容雲是至交。

因多年動蕩不安,直到隨夫任官長安後,生活暫時得以安定下來,王氏夫人才給馮朗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馮熙,就是馮後的同母兄長。

到了公元442年(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的馮後。馮後出生之時,距祖上建立的北燕滅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已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與南朝形成了對峙之勢。身為北燕國主後裔的馮氏家族,在這種南北對峙的大局下,能否享受安逸的生活,實在難說。

馮後出生後不久,哥哥馮熙就因叔叔馮邈戰入蠕蠕(柔然,居於陰山一帶的少數民族),被人帶著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後才找回。

接著,馮家突然遭遇了飛來橫禍:不知是朝廷對馮後那位曾為北燕王子的父親心存疑慮,還是馮朗果真有什麼不軌之舉,總之是馮朗因受一樁大案株連被太武帝下令誅殺了。

按照慣例,馮氏因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沒入宮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馮氏在宮中得到了姑母馮昭儀的多方照應。

原來,馮朗兄弟逃出北燕投降北魏後,窮蹙的馮文通在公元434年(北燕大興四年)派尚書高頤奉表入魏,請罪稱藩,乞求太武帝,願以小女兒充入掖庭,以求生路。

太武帝答應後,馮文通就派人將最小的女兒送給了太武帝,不久被立為左昭儀。馮昭儀在馮氏沒入宮後,動了惻隱之心,向皇帝求情讓馮後與自己同住。這樣,馮後避免了學做苦役的營生。

由於姑母待她“雅有母德”,馮後雖然仍是卑賤的宮中婢女,但她幼小的心靈卻得到了幾分慈母般的溫情。

多虧了姑母的悉心照料與撫養,馮後慢慢長大成人。終日耳濡目染,她逐漸熟悉了北魏皇宮內的禮儀和其間的微妙,積累起了豐富的人生閱曆,也養成了複雜的感情性格。

馮後11歲的時候,宮中發生了一場重大事變。公元452年(北魏正平二年)三月,中常侍宗愛謀殺了太武帝,然後秘不發喪,假冒皇後赫連氏的名義將尚書左仆射蘭延、侍中和匹等人召入宮中依次綁縛起來砍了腦袋,東平王拓跋翰也被他秘密處死。

爾後,宗愛立吳王拓跋餘為帝。宗愛自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爵封馮翊王。

既錄三省,又總戎禁,坐召公卿,大權在握。被立的拓跋餘深以為憂,便想謀奪其權,結果又被宗愛派小黃門賈周等人殺死。

短短幾個月,宗愛連殺兩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動。不過,宗愛雖手握軍政大權,畢竟是個刑餘之人,不可能自己去坐皇帝的位子。

不久,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又迎立了宗室拓跋濬,即北魏高宗文成皇帝。

文成帝拓跋濬是太武帝太子拓跋晃的長子。太武帝對他十分喜愛,時常呼之為“世嫡皇孫”。

拓跋濬5歲的時候,曾隨祖父北巡,遇到一位剛剛降服的部族首領處罰他的手下,拓跋濬沒等祖父發話,就自作主張,命令那位首領說:“這人今天有福氣,他有幸遇到我,你就應當立即釋放他。”

拓跋燾深感驚奇,說道:“此兒年齡雖小,卻知處理大事,有天子之風度。不可小瞧。”

拓跋濬即位之後,其性格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施展。

為穩定朝中形勢,文成帝果斷地把宗愛、賈周等作惡不法的宦官誅殺,夷滅三族。

又在公元452年(興安元年)十月,把尚書長孫渴侯擢為尚書令,加儀同三司,以驃騎大將軍拓跋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同時錄尚書省事。

但二人爭權,遇事不能互相合作,隻一個月時間,文成帝即將二人賜死。

為了防止再禍起蕭牆,文成帝將宗室廣陽王建、臨淮王譚誅殺,太尉張黎、司徒古弼因為論事不合乎他的旨意,也被黜出朝廷,貶為外官。平南將軍、宋子侯周忸晉爵為樂陵王,南部尚書、章安子陸麗晉爵為平原王。

後又委任二人為太尉、司徒,以鎮西將軍杜元寶為司空,共輔國政。

拓跋濬即位之初的一兩個月裡,賞罰嚴明,迅速把紛紛議論的朝廷平息下來,顯示出他治理國政的才乾與剛毅性格。

幾個月中,朝廷上政治風雲變幻,令人眼花繚亂,殘酷的宮廷鬥爭的現實,使馮後深為觸動。

父祖以前大起大落的經曆,個人由不諳世事到沒入宮掖,這些事不免使這位年僅10餘歲的清純少女對政治鬥爭多了一些更直觀的感受。

她開始體會,觀察,明白了這九重天隔、戒備森嚴的皇宮內院常常隱藏著的無窮爭鬥與殺機,到處充斥著刺鼻的血腥味。

13歲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選中馮氏做了貴人。這一年,馮氏隻有11歲。

伴駕:文成之死

馮後離開了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姑母,來到了文成帝的寢宮。

婚後陪王伴駕的生活是和美的,她也更有條件熟悉和了解國家最高層的政治運作了。

由於用人得當,特彆是由於重用漢族大臣高允,文成帝統治時期的北魏基本處於較為穩定發展的狀態,社會矛盾相對緩和。

馮後對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寵重漢族出身的高允,感到十分欽佩。

朝廷之上對漢人的看法也明顯改觀。這對於日後馮後當政期間吸收漢法、重用漢人、推行漢化的措施,無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文成帝的施政風格給馮後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的感情也與日俱增。

公元456年(太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歲的馮氏被文成帝立為中宮皇後。

馮後被立為中宮之主,除了她的聰慧與才貌外,也與她在宮中生活多年深諳宮內諸多關節有關。

因為,宮中嬪妃要得正位中宮,必須先要手鑄金人,若能鑄造成功,則視為吉祥如意,若是鑄而不成,則妃嬪不能立為皇後,這在北魏曆史上屬於“故事”,也就是定製。

為什麼要鑄金人才能遂願?史書上隻說是“以成者為吉”,但因何“以成者為吉”,沒有言明,推測這恐怕與鮮卑舊俗有關。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是個大學問家,他在《資治通鑒》注中曾說過:“魏人立後,皆鑄像以卜之。慕容氏謂冉閔以金鑄己像不成。胡人鑄像以卜君,其來尚矣。”

也說鑄金像是為了占卜 ,也許鑄像以卜吉凶還有更深的內容包含其中。

這與佛教當中造像的本義有無關連,是值得深究的。

佛法東漸以後,雖遭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毀禁,但民間信仰仍無消減,太武帝晚年就已對禁令有所鬆弛。

到文成帝即位後,群臣都一再要求徹底解除對佛教的禁令,足見社會上下對佛教的信仰。

公元452年(興安元年)底,文成帝頒詔各州縣許立佛寺,準許剃度出家,並親自為師賢等高僧剃發。

他在僧侶的建議下,命於京師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約三十裡的武州山南麓,開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鑿石佛像一座,像高達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雲岡石窟造像的緣起。

話說回來,馮氏幾年間從卑賤的宮中婢女,躍為貴為天下國母的皇後,不啻是天壤之彆。

但早諳世事的她,並無多少驕矜之色,隻是勤勞地操持宮中事務,並不時關注著國事。

公元458年(太安四年),文成帝率兵巡視陰山,車駕深入大漠,使蠕蠕(柔然)絕跡遠逃,不少部落酋長率部求降。

馮後為文成帝大揚聲威而歡呼雀躍,並陪他一起觀看了慶典活動。馮後不僅為國家的興盛而感奮,而且也為國家的未來而操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馮後對文成帝乳母常氏的恪儘婦禮及對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的哺養,為自己贏得了宮內宮外、朝廷上下一片讚譽之聲。

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與梁國蒙縣(今河南商丘南)人李氏所生之子。

公元456年(太安二年)二月,也就是馮氏被冊為皇後的第二個月,不足兩歲的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

按照道武帝拓跋珪當年所定的規矩,凡後妃所生之子被立為儲君,生母皆要賜死,以防母以子貴,專擅朝政。李氏被賜死後,馮後便擔當起了養育之責,將拓跋弘視若己出,竭儘慈愛,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

貴為皇後的馮後,深深地理解文成帝為國操勞的艱辛,儘力為他排解各種煩悶與不快,特彆在生活上給他以溫存體貼。

每次文成帝出征、巡幸歸來,馮後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風塵。

在馮後身邊,文成帝仿佛忘卻了朝廷上大臣的爭鬥,忘記了柔然、劉宋於南北的威脅。

總之,馮後與文成帝的後宮生活是美滿和諧的。

然而,天不作美。馮後做皇後尚不到十年,這種偕鴛效鴦的生活就畫上了休止符。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於平城皇宮的太華殿,年僅26歲。

這真如晴天一聲驚雷。喪夫之哀,令馮後痛不欲生,她一連幾日以淚洗麵,嗚咽不止,既為丈夫離她早去而悲傷,更為自己命運多舛而哀痛。

三日後,按照北魏的舊俗製度,焚燒文成帝生前的禦衣器物等——這種葬俗至今在中國北方的一些鄉村仍有遺存,謂之“燒三”,朝中百官和後宮嬪妃一起親臨現場哭泣哀吊。

當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馮後突然身不由己地高聲悲叫著,撲向熊熊燃燒的大火。

周圍的人都被她的舉動驚呆了,待回過神來,急忙衝上去從烈火中救出馮後。

幸虧及時,馮後才未被燒死,但煙熏火烤,她早已不省人事。

過了很久,她慢慢地睜開眼睛,周圍的人們方鬆了口氣。

馮後幽幽地蘇醒過來,突然間似乎對生死之事頓悟了。

自己生來如此坎坷多艱,或許正是冥冥之中神靈的安排。

既然如此,何不咬咬牙挺過去。

想到此,馮後就像換了一個人,悲傷的雙眼透出了一股堅毅的光芒。

聽政:恩威兼施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文成帝死後第二天,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後。

獻文帝即位後,由於貪權狂傲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欺淩這孤兒寡婦,陰謀篡位,北魏中樞政治又麵臨嚴重的危機。

公元466年(天安元年)二月間,乙渾三番五次地對安遠將軍吏部尚書賈秀說:“你應該要求朝廷給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號。”

乙渾的僭越用心昭昭。

賈秀卻說:“像我們這樣的庶姓哪配稱公主?我賈某寧願死在今朝,也不會自不量力,貽笑後世!”

乙渾大怒,惡狠狠地罵道:“老奴官,真是不識相的東西!”

侍中拓跋丕(後改為元丕)聽到這一消息,知道乙渾謀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