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第二次電影之夜(下)(1 / 2)

徐憶如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韓易也沒有。

兩個長期保持穩定形態的單身狗,輕易也不會拿這類故事來自虐。

但沒看過,不代表沒聽過。

《一天》這部電影,由大衛-尼克爾斯的同名暢銷愛情改編而來。女主角艾瑪-莫莉與男主角德克斯特-梅休,在1988年7月15日,愛丁堡大學畢業典禮當晚,彼此吸引的二人展開了一場柏拉圖式的浪漫邂逅。他們並沒有成為一對相愛的情侶,而是決定向後各退一步,保持朋友關係。

接下來的劇情,往後綿延整整二十載時光,以每年的7月15日為支點,勾勒出艾瑪和德克斯特二人時而交纏,時而疏離的命運。

用更直白一些的語言,或者說用正常人的價值觀來闡釋,那就是一對全世界最契合,天生就該長相廝守的靈魂,卻用友誼這種最愚蠢的理由,讓彼此最美好的年華付諸東流,直至天人永隔。

他縱意花叢,遊戲人生,直到對方意外離世才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她默默守候,苦苦癡戀,卻怎麼也找不到勇氣和時機表達心底的情感。他們花了十八年的時間才牽手跨出教堂的大門,但那輛從她身上無情碾過的卡車,卻隻給了他們兩年的倒計時。

你退我進的探戈,說不出口的愛意,精疲力竭的糾葛——發生在兩個互相愛慕的摯友之間。

聽上去很耳熟,對嗎?

韓易不清楚小如有沒有讀過這部電影或者這本的梗概……

應該沒有……畢竟,如果讀過的話,應該就不會選擇看它吧?

韓易轉過頭,看著徐憶如微微上翹的小巧鼻峰,暗自想道。

“看我乾嘛?”

沒過幾秒,小如便注意到了韓易的視線。雙頰上浮起兩道淺淺的酒窩,她伸出手,抵住韓易的側臉,為他矯正方向。

“看電影啦。”

“噢,你要走了?”

“外麵天快亮了,所以我覺得我應該……”

“你想走的話,就走吧。”

“我本來以為你會想睡一覺的……我不是非得要走。”

“沒事,快走吧,我不介意的。溜走吧。”

“我沒有要溜走。”

“你跳樓我也無所謂,反正這是五樓。”

“看著,看著,我不走了,我留下來。”

第一場吻戲來得猝不及防,影片剛開始,安妮-海瑟薇與吉姆-斯特吉斯甫一見麵便“滾了床單”。當然,這樣說實際上不太準確,因為吉姆-斯特吉斯飾演的德克斯特,在看到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艾瑪上床前還想著刷牙洗漱,甚至抬起黑膠唱片機的唱針,放起了浪漫音樂,儼然一副要把露水情緣變成伴侶關係的模樣後就慌了神,急匆匆地想要穿上衣服偷溜出去,卻被裝扮完畢返回房間的艾瑪抓了個正著。

“安海瑟薇那麼漂亮,他卻因為……he panicked just because she’s trying to make an effort。”

小如雙手抱胸,輕聲幫銀幕上的女主角打抱不平。似乎是覺得中文說出來語氣會太過嚴厲,她停頓片刻,切換成了英文。

“長得再帥又怎樣,五分鐘不到我就開始討厭這個德克斯特了。”

“我也這麼認為。”韓易點點頭,頗為認真地附和道,“這不是艾瑪的問題,是德克斯特自己的問題……他自身的人格缺陷,讓他沒辦法享受到最美好的東西。”

“什麼是最美好的東西?”徐憶如雙手交疊放在小腹前,枕在沙發上的腦袋向右一偏,饒有興味地問道。

“The effort。”韓易攤開手,對準銀幕,“有人想要為你去努力改變些什麼的嘗試。”

“我想我在這兒一定會過得很開心的。”

“那是什麼味道?”

“洋蔥……洋蔥和失望的味道。”

“哈哈,好吧。”

“沒有,其實還好啦,刷點油漆,再扔顆核彈,就都解決了。”

電影裡的時間,已經來到一年之後的第二個7月15日,已經成為艾瑪好友的德克斯特,幫她搬進了倫敦的公寓。

“打字機也在、書也在,而且身處倫敦……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會在這裡做出一番成就。”

“你知道嗎,你也許還能在這裡遇到個好男人。”

靜靜聆聽著艾瑪的豪言壯語,德克斯特將手撐在隨意放置在客廳裡,還未歸納到位的床頭櫃上,笑著說道。

“德克斯特,少來了。”

艾瑪撩起右鬢的青絲,刻意躲避著這一話題。

“一個好人,情感細膩,穿著羊毛衫。一副眼鏡,和與之相匹配的學識。”

“我說過,我對這方麵不感興趣。”艾瑪隨手拾起一本書,作為自我防禦的工具,隨意在空中揮了揮,“真高興你馬上就要去印度了。”

“很好,因為我真得走了,去趕飛機。”德克斯特抬腕看看表,說道。

“Already?”一次反擊就讓自己陷入了要失去對方的境地,艾瑪低垂眼簾,看著手中的書本,隻能蹦出一個單詞。

“是的,我很抱歉。”

“走吧。”艾瑪歎了口氣,“尋找自我去吧。”

“記得寫信給我。”德克斯特放下不知道什麼時候攥在手中的打字機,“長信。”

“莪會的。”

“祝你在這裡過得愉快,艾瑪。”

“當然。”

“我有種預感,明年的今天……你會像風暴一樣席卷倫敦的。”

“這一段……他還不錯啊。”

看到銀幕裡德克斯特作為好友足夠稱職的表現,韓易明顯鬆了口氣,笑意也重新自嘴角浮現。

“雖然沒有在一起,但依然陪伴著她,每個重要的人生片段,他都在場,儘心儘力地幫助艾瑪平穩度過。”

“哪有平穩度過,艾瑪才到倫敦,德克斯特就馬上要去印度了。”小如搖搖頭,不敢苟同,“對艾瑪來說,真正的艱難時刻,正是她從此刻開始在倫敦度過的每一天……我不知道後麵故事會怎樣發展,但至少現在來看,後來的每一天,德克斯特都不會在身邊。”

“而且……到底為什麼要去印度尋找自我啦,真的超瞎的。”徐憶如恨鐵不成鋼地咬咬牙齒,任誰都能看出,她說的印度並不是電影裡那個印度。

“看看披頭士就知道了。”

“但他們去過印度之後,寫出了《The White Album》、《Abbey Road》和《Let It Be》。”

韓易把手弱弱地舉到胸口,壓低聲線。像是想要反駁小如的說法,卻又不想讓她覺得自己太過理直氣壯。

“可是明明《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才是最偉大的那一張。而且……約翰-列儂跟小野洋子去了印度之後,很快就結婚了……他們結婚之後,披頭士就解散了……所以都怪印度啦!”

徐憶如稍稍坐直身子,摟著毛毯越說越激動。至於韓易,也是越說越不敢動。

小如講的哪裡是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啊!

“倫敦沒有能夠讓他找到價值實現夢想的地方嗎?倫敦欸,世界之都,大家都是往這邊來的啊,這個呆瓜偏要飛到那邊去。”

嗯……此倫敦也非彼倫敦呀。

“有點激動了,小如。”韓易連忙俯過身子,把熱豆漿遞給徐憶如,“電影而已,彆生氣彆生氣。”

“沒有生氣啦,隻是覺得……艾瑪都那麼明顯了……”

一口豆漿下肚,暖意傳遍全身,小如的音量也逐漸調小,直至細不可聞。

“艾瑪都那麼明顯了”的後麵半句,她也不想讓易易聽到。

這個可惡的家夥肯定會超級得意的。

接下來的劇情,用平鋪直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大衛-尼克爾斯的電影劇本完全忠實於他的,沒有為了電影的劇情張力和敘事節奏進行任何詳略方麵的修改,而是直接把每一年按照順序,以近乎等分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1990年,在倫敦打拚的艾瑪沒有取得什麼文學領域的成就,囿困在一家德州墨西哥餐廳做服務員,並認識了同樣來這裡打工的喜劇演員伊恩-懷特黑德。伊恩對艾瑪一見傾心,但艾瑪的魂兒顯然還掛在環遊世界的德克斯特身上。

接到艾瑪從紅色電話亭打來的跨海長途,德克斯特輕言細語地安慰著好友。艾瑪提醒在巴黎教書的德克斯特不要去勾引女學生,因為那樣不僅違反道德,也說明他毫無長進。悲哀的是,電話亭裡因為用光零錢斷了線,隻能聽著忙音呢喃一句“我想你”的艾瑪不知道,聽筒那頭的德克斯特,床上正站著個極儘挑逗之能事的女學生。

看到這一段,小如倒是沒有什麼特彆的反應,但韓易兩隻手臂上的汗毛,卻有一根算一根全部豎了起來。

這什麼電影啊這是!

拿二十六年前的曆史,講他自己的故事?

1991年,成為電視台實習製作人的德克斯特帶著另一個情人回倫敦拜訪艾瑪,鼓勵她離開那家墨西哥餐廳為她構造的舒適區,重拾信心繼續追尋她的文學之夢。

“我隻是感覺有些迷茫,僅此而已。”

“彆想那麼多,每個人二十五歲的時候都很迷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