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時代的和弦(2 / 2)

但你至少應該給馬修簽個名。

那是我的弟弟,隻有六歲。

我們在寒風裡等了四個小時,隻等來你的一句拒絕。

這太糟糕了,夥計,你可是他的偶像。

他想要成為像你那樣的人,他比我更喜歡你。

我沒那麼生氣,我隻是不喜歡被欺騙……”

Slim?Shady這個人格自誕生以來,就以揭露社會不公、批判名利場的虛偽為其核心內容。《Stan》同樣繼承了阿姆這一虛擬人格的特點,它描寫了一個極端粉絲的瘋狂崇拜,揭示了娛樂圈對人們心理的潛在傷害,以及明星與粉絲關係中可能存在的病態心理。

“記得我們在丹佛的那次相遇嗎?

你說過如果我寫信,你會回信的。

你看,我們其實有相同的境遇。

我也不知道我的父親是誰,

他總是背著我媽媽在外麵鬼混,還成天暴打她。

我能在你的歌裡看到我自己。

所以在那些糟糕透頂的日子裡,

我會獨自一個人駕車在街上遊蕩,

播放你的磁帶。

我孑然一身,隻有你的歌可以幫我走出抑鬱。

我甚至在胸前紋上了你的名字……

有時候我也會割開自己的軀殼,看看它究竟能流多少血。

腎上腺素的刺激,那些痛楚是我尋求的逃避。

看,你說的什麼事情都是對的,我尊重你,因為你是那個吟唱真相的詩人……”

阿姆的歌詞,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娛樂圈和追星文化的批判上,而是把這種批判擴展到了更普遍的人性和社會問題上去。Stan的偏執、孤獨和絕望,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在情感空虛、生活無望時所產生的極端行為。在冷戰結束,特彆是9/11事件發生之後的西方社會裡,這種空虛的失落感普遍到令人心悸。

所謂“曆史的終結”,不外如是。

因此,歌曲表達的內涵,遠遠超出了嘻哈文化的框架,成為了一種普遍的人類情感的表達。

阿姆筆下的文字世界已經足夠栩栩如生,足夠撼動人心,而Dr.Dre為其搭建的音域框架,更是讓《Stan》的感染力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安德烈大膽選用了Dido的慢節奏流行樂《Thank?You》作為《Stan》的旋律采樣來源,這一舉措至關重要,既在情感表達上增色,也在塑造和鞏固Slim?Shady的人設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Thank?You》的人聲旋律溫柔、憂鬱,帶有一種淡淡的撫慰感。Dido的低吟淺唱,為《Stan》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背景氛圍,這種氛圍與阿姆歌詞中所講述的痛苦和孤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Dido的旋律呈現了Stan對Slim?Shady無條件崇拜的柔情一麵,而阿姆的歌詞,則揭示了Stan心中日益蔓延的扭曲與痛苦。這種對比讓歌曲的維度更加飽滿,不再是單向的情緒宣泄,而是成為了不同情感層次的交織流露,對孤獨、依賴、虛幻崇拜以及心理崩潰的深刻剖析。

“親愛的‘永遠不搭理粉絲’先生

這將是我寄給你這個混球的最後一封信件。

六個月了,我一個字都沒收到——是我不配嗎?

我知道你收到了最近兩封信,

我把寄信地址寫得清清楚楚,

這回我寄給你的磁帶,我希望你可以聽一聽

我正在車裡,在高速路上九十碼疾駛。

嘿,Slim,我已經喝了第五瓶伏特加,你說我還能繼續開車嗎?

你知道菲爾-科林斯-那首《In?the?Air?Tonight》嗎?

講的是有一個人,本來有機會可以救另一個落水的人。

但那家夥沒有求救,菲爾看到了事情的全過程,並且在後來一場演出上,找到了見死不救的那個人?

那情形就跟現在一樣,你本來可以阻止我溺水的。

但現在一切都晚了,我吃下了一千片安眠藥,已經昏昏欲睡了。

我想要的,不過是一通電話,或者是一封該死的回信……”

《Thank?You》的采樣,是Stan心中最初的理想化幻想,他對Slim?Shady的愛慕與期待,但隨著歌詞的推進,這種期待未能得到回應,歌曲的情感逐漸轉向黑暗和扭曲。而Dido的聲音在這些變化中既是對Stan情感的映射,也是其最終失落和崩潰的背景音樂。最終,Dido那種無力的、安撫性質的旋律與Stan的悲劇性結局形成鮮明對比,強化了歌曲中的情感衝擊力。

“我愛你Slim,我們本來應該在一起的,想想吧。

現在你把一切都毀了,我希望你能為此徹夜難眠,你一定會做噩夢的。

當你夢到我時,我希望你驚醒並且尖叫。

我希望你受到良心的譴責,失去我,你將無法呼吸

你看啊,Slim……閉嘴!賤貨!我正在說話呢!

嘿,Slim,那是我的女友在後備箱裡尖叫

我不會割開她的喉嚨,我隻是綁住了她,你看,我才不像你呢。

因為窒息死亡會讓她更加痛苦,她馬上就要死了

好了,結束了,我也開到橋上了。

噢,見鬼,我忘記了……

到底該怎樣才能把這盤磁帶寄出去呢?他媽的。”

阿姆的Slim?Shady人設,一貫以冷酷、反叛和極端的個性著稱,他的歌詞常常是憤怒、尖銳、甚至具有攻擊性的,代表了阿姆不拘一格、直言不諱、不怕得罪人的一麵。而在《Stan》中,Dr.Dre卻利用《Thank?You》經過處理之後,在大雨中吟唱的陰鬱曲調,進一步強化了阿姆作為一個情感複雜、對內心痛苦擁有深刻認知的藝術家形象。

“親愛的Stan,我本打算儘快回信給你,但最近太忙了。

你說你女朋友懷孕了,她快要臨盆了嗎?

我真的非常高興,你能給你女兒取那樣的名字。

對了,我還附上了我給你弟弟的簽名,

寫在了Starter的棒球帽上。

我很抱歉沒能在演唱會上見到你,可能是我眼拙了。

請不要以為我是故意讓你生氣的。

但你為什麼說要自殘割自己的手腕?那是多麼愚蠢的事情啊!

我唱那些歌詞,隻是鬨著玩的。

拜托,你在搞什麼?

你遇到了一點問題,Stan。

我想你需要一些建議,來幫助你在沮喪的時候堅強起來。

你說我們將會在一起,是什麼意思?

這種蠢話,讓我不再想跟你見麵了。

我認為你和你的女友是互相需要的,

而且你應該對她好一些。

我希望你能讀到這封信,

希望這封信能在你傷害自己之前寄到。

我希望它能讓你感覺好一些。

彆那麼著急,我真的很高興我能激勵你。

你為什麼那麼生氣?

你一定要了解,我真的很想要你繼續做我的粉絲。

我不想再看到你那些瘋狂的舉動了,

幾周前我看到一個令我作嘔的新聞,

一個家夥喝醉了,

開車衝到了橋下,

後備箱裡是他懷孕的女友,

在車上他們找到了一盒磁帶,

沒說是給誰的,

我想想,那家夥的名字是……

是你。

該死。”

從頭至尾,阿姆在Mad?City音樂節的舞台上完整表演了這首時長六分四十三秒的曲目。大雨從未落下,燈光卻像流淌的水銀,灑滿了整個舞台。

台下,近十萬名觀眾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進了一個深沉而無儘的敘事之中。每個音符,每一句歌詞,仿佛都變成了一雙無形的手,撥動著他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

“My?tea’s?gone?cold,?I’m?wondering?why…”

“I?got?out?of?bed?at?all…”

大合唱如潮水般湧來,帶著一種溫柔的力量。數萬雙嘴唇開合,聲音不再屬於個人,而變成了某種共鳴的集合體。聽眾們的歌聲在空氣中彙聚成洪流,與伴奏融為一體。那低緩的旋律與背景的白噪音結合,宛如雨水浸潤乾涸的大地,拍打在人心最深的角落,帶來一種難以道明的撫慰感。

即使是站在最邊緣的聽眾,也能感受到這種力量穿越人群,直達靈魂。

隨著副歌逐漸淡去,低沉的語氣、冷靜的敘述取代了副歌的柔情,仿佛一個旁觀者,緩緩講述著一個從熱烈到毀滅的故事。

但這一段卻沒有激烈的反應。人群屏住了呼吸,他們的聲音在這一刻不再屬於任何情緒爆發,而是一片靜默的海洋,仿佛在用耳朵虔誠地感知每一個單詞。他們在台下安靜地看著阿姆,在長達六分鐘的時間裡,他仿佛不是一個表演者,而是一個見證者——見證Stan的悲劇,見證粉絲文化的深淵,見證人類情感的複雜與荒誕。

沒有任何指引,七萬五千隻手臂中的絕大多數自發地緩緩舉起,像是傾訴,又像是一場無言的彌撒。他們揮動著手機的光芒,隨著副歌的旋律輕輕搖擺,仿若蒼穹下的螢火,點點星光訴說著人性最柔軟的孤獨。

阿姆安靜地看著這片屬於《Stan》的星河。那一刻,他不再是Slim?Shady,也不再是Marshall?Mathers。他隻是一個創造了這首歌的普通人,目睹著它脫離他的手,成為某種更宏大的東西。

“你知道我其實很不喜歡聽說唱音樂的,小如。但有兩個人的作品,我真的很欣賞,獨立性和流行度的完美融合,從他們身上,我能看到嘻哈這種文化最理想的形態。”

“你是說阿姆和……肯德裡克。”

“對。《Stan》,和《Sing?About?Me,?I'm?Dying?of?Thirst》。零零年代和一零年代,真正改變說唱圈遊戲規則的兩個人,在我看來,就是他們。”

“你想說的是……他們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背後都有Dr.Dre在當他們的導師。”

“哈哈,跟你聊事情真的很輕鬆,話都隻用說半句。”

“那是喔,我不了解你,還有誰了解你咧?而且,我還知道,這就是你請安德烈來幫你掌管公司的原因所在。”

“那你對我的這個決定怎麼看?”

“當然沒問題啊,我……至少在做事情這方麵啦,一直都很相信你的判斷能力。你看對眼的人,肯定不會錯。”

“講真?”

“講真啦!你想要的這個CEO,肯定是能夠帶領瀚音樂前進,幫助公司旗下藝人塑造完美生涯的大師,而過去幾十年裡麵,安德烈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我很喜歡他,我覺得這個大叔做事很認真,人品暫時還不知道究竟如何,畢竟接觸得還不夠深。但是呢,我能看得出來,他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平台。不管他表現得是不是雲淡風輕,但講老實話,他需要你,比你需要他更多啦。”

“我一直很相信你對事對人的觀察能力,很少出錯。”

“我真的看超準好不好……不管他在其他領域做得再優秀,歸根究底,他還是想要完成音樂行業的終極考驗。畢竟,歌手也好、藝人也好、製作人也好、老板也好,每個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到偉大的人物,心裡都有一個統一的,不會熄滅的夢想。”

“什麼夢想?”

“夢想用自己的旋律,譜寫整個時代的和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