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7.(2 / 2)

站在牆上的匠人們拿著酒碗一邊兒喝,一邊兒往梁上牆上潑,繞著房子唱起澆梁歌。

賢娘慧娘受到感染,也朝莊頭夫婦要來酒碗,邊潑邊學著匠人們的調唱:澆梁澆到頭,代代女兒代代有;澆梁澆到背,代代女兒多富貴;澆梁澆到腰,代代女兒出諸侯;澆梁澆到腳,代代女兒福祿壽。

莊子的廚娘掀開裝饅頭的大籃子,跨在手臂一邊往人群裡拋一邊兒唱拋梁饅頭歌:拋梁饅頭拋得開,好比青龍遊四海。拋梁饅頭拋得高,王母娘娘賜蟠桃。拋梁饅頭拋得南,南海觀音送女來……

觀音送女?

“娘子,你唱錯了!”圍觀男人們不滿地喊道。

“我主家喜愛女兒,吃我主家的拋梁饅頭,觀音就送女兒!”廚娘叉腰,大著嗓門兒喊回去,“不想要女兒彆搶我家饅頭吃!”

那可是白麵饅頭!男人們臉皮著實肥厚,忍著膈應也要繼續搶饅頭。

上梁過後沒幾天蓋瓦封頂,新房子徹底建成,又熱鬨了一番,姚善也借機和附近村民說了收棉花以及招紡織女工的事。

現在正是棉花收獲的時候,不隻江南,西北、中原、北直隸和山東等地也都處處植棉。問過附近村民,得知往年大商來收棉花基本在二十五到三十文一斤,近幾年棉價升高,去年棉價已經升到了三十一文一斤。姚善便開價一斤三十三文,若是處理好的棉絮則六十八文一斤。

織布女工在家單乾,織布一日最多可得二十多文,紡紗一日可得十幾文左右。而姚善給出的用工待遇則是織布女工一日三十文,紡紗女工一日二十文,包中午一餐飯,做六休一,不限新手熟手。

此時蘇州織造局織工,每年才得食糧不到五石,折成平價銀也不到五兩。

姚善給的價格高了不少,待遇十分優渥,村民們奔走相告,對此十分積極。

這期間女木工們已經做好六個織布機和五個紡紗機。

姚善讓她們停手,先來做織布坊門窗和女工們坐的高凳。她考慮到做工需要寬敞明亮環境,所以織布坊設計的都是大窗戶。

她把圖紙交給黃五娘:“窗戶不要窗欞,左右開窗,封窗用素紗,素紗我會讓人送過來。”

女木工們齊聲答是。

“你們這幾個月的月銀暫定二兩,過幾日我會讓人送過來。”

女木工們一聽有月銀拿,瞬間驚喜不已,齊刷刷地躬身大聲道:“謝奶奶!”

處理完這些事,姚善帶著賢娘、慧娘和姚纓姚楣回縣衙過中秋。

路上閒著無事,她給賢娘講《女醫雜言》中的醫案。自從賢娘等人立誌,習武更加努力,課業也愈發用心。

賢娘原本就囫圇吞棗地自學過一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自她指導,這個月又學完了《難經》。

大夫裡有句話“寧治一男子,莫治一婦人”,因世間女醫稀少,女人又受禮法所困,就醫困難,加之女科病症更為複雜,所以有此俗語。賢娘住在在莊子上這些日子,見到附近村子女人如果有病,不是硬捱,就是請師婆弄碗符水喝,又或者找藥婆買幾個藥丸子吃。

師婆且不提,就說她見過的一個藥婆,彆說讀過《內經》,連字都認不全。這樣的人給女人看病,怎麼能讓人放心?

因此賢娘便暗自立誌:她以後要專研女科,她要給天下女人看病,她要建女科學館教出上千上萬的女醫。

姚善見大女兒表露出對女科的興趣,頗為鼓勵。於是借著馬車上空閒時間,給她仔細講解女科醫案。慧娘聽不下去,跑出馬車騎馬而行。

“一婦人年三十八歲,得患血崩三月不止,轉成血淋三年,服藥無效。詢其故,雲家以燒窯為業,夫出自運磚,凡一日運至二更才止,偶因經事,遂成此症。”

“談醫認為此乃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