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是這停頓的一瞬間,直升機兩門航炮的炮口噴出了兩團火焰。地麵上,清軍士兵的腳邊瞬間濺起了一陣陣塵土。
轉眼間,數十名清兵就變成了人體零件。航炮的威力,把人打碎完全不成問題。
接下來的事情,基本就是剛才董方遠和李三戰鬥的翻版。清軍頓時大亂,隨即潰散,張廣的義軍在短暫的混亂後,很快重新組織起來,開始追擊清兵。
“好了,我們下去吧!”袁剛對飛行員老張說。
幾分鐘後,直升機落了地。在“天兵神器”的幫助下,張廣的部隊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董方遠見到了張廣,立即向張廣引薦袁剛等人和他們的“天兵神器”。
接下來沒有太多寒暄,也沒有任何懸念,張廣一聲令下,麾下反清義軍全體效忠“天兵”。
這一戰打得很漂亮,不僅擊潰了圍剿他們的清軍,還俘虜了一百多人,包括這一支清軍的最高指揮官。後來通過他身上的腰牌和印信,發現這名指揮官就是清廷任命的萊州遊擊楊遇明。
楊遇明,這名字起的,要是放到後世清廷搞文字獄的時候,八個腦袋都不夠砍。
後來一審問,這個楊遇明也是明朝降將。明朝大廈將傾的時候,見風使舵,歸附清廷。
事實證明這家夥也確實挺會審時度勢的,見到眼下這番形勢,馬上就跟“天兵”請降。
張廣義軍群情激奮,都要求殺了他。畢竟之前義軍的隊伍被楊遇明率領的清軍打得相當慘,此人手上沾滿了義軍將士的鮮血。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人命是最不值錢的,殺幾個俘虜更是家常便飯,何況還是這種有血仇的。
袁剛作為軍人,對楊遇明這種吃裡扒外的家夥也是相當厭惡,但這種事他不敢自作主張,立即打開聯絡器請示林浩文。
很快,林浩文傳來指示,留下楊遇明,全體清軍俘虜也都不殺,而且要爭取一並收編。
現在還是東海義軍的“創業”階段,不亂殺人,首先有助於打造仁義之師的形象,讓後續有意歸降者沒有後顧之憂。
再者驅逐艦官兵雖然是現代戰爭的行家裡手,但畢竟對明清之交的古代戰爭缺乏係統認知,收降這麼一個清軍遊擊,會對部隊認知這個時代的戰爭有不小的幫助。
有了“天兵大帥”的最高指示,張廣、董方遠和義軍其他成員們就算再怎麼不理解,也不敢有任何異議。畢竟掌握“神器”的“天兵”此時在他們心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絕對不敢忤逆。
於是,袁剛迅速帶領義軍成員,收繳被俘清兵的武器,並開始登記所有俘虜的信息。
當天晚上,另外6名陸戰隊員帶領的第二路人馬走陸路趕到了東石村,雙方順利彙合。
所有部隊彙合後,袁剛清點了人數。
算上張廣、董方遠等將領,反清義軍一共有221人,清軍俘虜包括楊遇明在內,共113人,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八旗兵,其餘都是漢兵,多數是前明軍士兵。
袁剛和陸戰隊員們簡單整編了部隊,按照現代軍隊的製度,編成了3個連。每個連下麵也全都改用現代編製,即排和班。
原來的清軍俘虜被打散,按照八旗降兵、投降漢兵與義軍士兵1:2:6的比例,混編成班。重點盯防的是投降的八旗兵,前明軍降兵次之。
完成這項工作後,已經入夜了,新整編的部隊開始埋鍋造飯。清軍的圍剿部隊帶了不少乾糧和補給,現在都成了戰利品,也讓幾百人吃了頓飽飯。
一夜的休整後,第二天清晨,按照之前林浩文的預定計劃,袁剛率領新整編的部隊,開始向登州首府蓬萊縣城方向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