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鐵軍(2 / 2)

一夜之間,原本在社會上備受歧視的匠人反而成了香餑餑,變成所有人羨慕的對象,一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民戶”,這時候也開始學起了各種匠人手藝。

同時,蓬萊縣城周邊也開始出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作坊和工廠,一天到晚叮叮當當的,很多煙囪也在不斷冒煙。

此外,擴建蓬萊碼頭的民夫也已經招募完畢,很快就可以開工。

如果順利的話,入冬之前驅逐艦就能有一個可以靠岸的簡易碼頭了,不必像現在這樣,必須用小艇運輸人員和物資。

總之,短短數日內,東海義軍的控製區開始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

不過這些都隻是開始,林浩文麵前還有相當多的問題要解決。

遙想當年上學的時候,林浩文曾經和彆人討論過一個問題科學家和政治家哪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更大。

當時除了少數端水大師認為一樣重要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科學家遠比政治家重要。

當年的林浩文也是這麼想的,但後來他逐漸琢磨過來,這個說法似乎不太嚴謹。

人類有文明,科學家和工程師居功至偉,但如果沒有政治家搭建起秩序,恐怕科學家根本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才智。

就像這明末亂世,彆說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想吃上一頓飽飯都是奢侈的事情。

所以,必須先搭建秩序,才能有後麵的一切。

因此,攻占登州後,林浩文在籌劃建立初步工業的同時,也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構建秩序上。

組建登州軍管會,從前政府官員中篩選合適的人,都是搭建秩序的一部分。

當然,搭建秩序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組建軍隊,打造一支鐵軍,這在亂世中尤為重要。

現在林浩文麾下的部隊,除了驅逐艦四百多人的絕對“嫡係”,基本就是收編來的農民軍,比如張廣和董方遠的義軍。

義軍人數不算少,特彆是占領蓬萊後,張廣開始到處搜尋自己被打散的部隊,幾天時間內重新收編了兩千多的舊部,加上最開始收編的七八百人,農民軍差不多有近三千人。

除了這些,能利用的就是敵軍戰俘了。

登州轄區內駐紮的清軍,光整建製投降的就有七八千,散兵歸降的、被俘的加起來,兩萬都有餘了。

聽上去不少,但林浩文卻完全不樂觀。

這些人當中,很多都是所謂的“油子兵”,前線打仗他不行,搶掠百姓他第一,要不李自成為什麼會出一份《剿兵安民檄》呢!

另外,這些兵當中有不少也不是主動當的兵,他們之前可能隻是一些普通農民,不是軍戶,也沒有摸過兵器,但卻被各種武裝勢力裹挾成了兵,或者乾脆被抓了壯丁,雖然身在軍營卻一心想逃離。

而且還有一件更麻煩的事,這些軍隊中還有大量的滿洲八旗兵,他們基本可以認為是不定時炸彈。

在這個明清交替的混亂時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就是現實的寫照。

兩萬這樣的“軍隊”,很難有什麼戰鬥力。

換做這個時代的其他勢力,不論是滿清、南明小朝廷還是各路農民軍,想迫使這支部隊為自己賣命,要麼用金錢、女人去誘惑,要麼就用各種嚴刑峻法或各種強力手段去威脅。

這樣的做法,也許確實能在一定程度提升部隊的戰鬥力,但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

當然這也不可能是林浩文想要的。

林浩文想要打造的是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知道為何而戰的鐵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