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莊山遠的黃色炸藥研製成功時,登州造船廠已經初具規模了。
在驅逐艦官兵、造船工匠以及新招募的當地民夫攜手努力下,船廠的新船塢已經完工了一大半,甚至工人們還用木架、滑輪和麻繩搭建起了一個“龍門吊”。
龍門吊,標準叫法應該是龍門式起重機,遠看像個門框一樣,可以把東西吊起來,沿直線運送到另一個位置,再放下來。
在現代船廠,龍門吊是衡量船廠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標,因為這東西的起重能力,直接決定船廠可以吊裝的最大船體分段。
現代造船的本質,其實就是切鋼板。
就是說,先把大鋼板切成一塊一塊的小塊,再按照設計圖,把切好的小塊鋼板焊接成需要的形狀。然後,繼續把焊好的小塊焊接成大塊構件,再把大塊構件焊接成船體分段。
最後,把船體分段放進船塢或船台,焊接在一起,形成一艘完整的船。
這期間的每個步驟,基本都要用到吊車或起重機,特彆是最後分段的吊裝,更是需要起重能力相當大的龍門吊。
因此,龍門吊的起重能力就成了製約現代船廠造船能力的重要標誌。
古代造船廠沒有現代那麼複雜,特彆是在工業革命前的木帆船時代。那時候船都不大,木質材料也用不著焊接和分段,直接把木頭鋸成木板再拚接就行了。
不過林浩文要打造的可不是工業革命前的古代造船廠。所以從一開始,登州造船廠就引入了很多現代工業的思維理念,即使一時半會還用不上。
當然,這也會造成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技術斷檔。
現代造船工業的很多環節,基本都實現了全自動,可明末原始工業化時代的造船,還處在“全部自己動”時期。要彌合這個斷檔,確實要花費不少力氣。
不過在驅逐艦官兵和登州各路造船工匠的努力下,船廠已經有了很多驚喜的變化。
首先,驅逐艦官兵把現代加工製造中的車、鉗、銑、刨、磨等等加工方式引入船廠,甚至他們已經用鐵質和木製的零件,拚裝出了一些車床。
當然這種車床目前還隻能靠人力驅動,像水車一樣。
大概就是人在一旁用腳踩,驅動一個大輪子,然後通過一係列齒輪組讓轉速變快,最後達到車床的基本要求,用旋轉的方式切削零件。
從加工方式上就可以看出來,對比現代工業的要求,這種“全部自己動”的純人力車床精度不是一般的差,但彆忘了現在可是1645年,這種車床已經是劃時代的產品了。
船舶工業本來就有句玩笑話,說造船是個粗活。除了某些特殊船舶和高科技產品,很多船用零件對精度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何況又是在明末這個時期。
現在比較麻煩的是材料。
想要打造全鋼製造的船舶,那就必須有能夠生產合格鋼材的煉鋼廠。可現在登州隻有各種鐵匠鋪,隻能打造刀槍、鋤頭等等的工具,生產造船用的鋼板,那絕對是開玩笑。
其實嚴格地說,工業革命前人類根本就沒有真正的鋼。
古代農耕時期,人類唯一能利用的接近鋼的材料,基本就是隕鐵。
上古時期一些所謂“神兵利器”,很多都來自隕鐵,其主要成分很可能就是現代的某種鋼材,古代無法製造,自然就成為了“神兵利器”。
總之,目前至少在短時間內,登州造船廠還無法找到合適的鋼材,仍然隻能以木頭為主要材料製造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