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文要打造的是一支不再使用大刀長矛的熱兵器部隊,但火器的製造需要時間,更需要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經過嚴密計算,林浩文決定暫時按1:1的比例,配置冷兵器部隊和火器部隊。
到了十月中旬,登州軍工廠生產出了第一台火炮。
火炮口徑130毫米,比驅逐艦的主炮口徑還要大,當然威力遠遠比不上驅逐艦艦炮。
此炮的炮管相當厚,看得出來軍工廠的設計師對鋼材信心不足,擔心炸膛或者損壞,把大炮搞得很笨重,機動性可能稍顯不足。
不過軍工廠的設計人員表示,如果第一次試射成功,他們就可以減少用鋼,把炮小型化。
除了炮管,火炮的另一個重要構件就是炮彈。出於安全考慮,炮彈采用分體組裝式,彈殼、發射藥以及彈頭分開,使用時組裝在一起。
現代炮彈的彈殼和彈體,一般用的都是銅、鋁、鐵等的合金,但是現在登州軍工廠剛剛起步,技術還不成熟,沒法搞出現代合金材料,彈殼隻能暫時用鋼和鐵替代。
火炮第一次試射的時候,林浩文親自到場觀看,已經接任軍工廠代理廠長的洪寬也一起到場。
試射前,洪寬打了無數“預防針”,告訴林浩文這是第一次試驗,不能保證成功,很有可能出現啞火、炸膛等等情況。
林浩文則哈哈一笑,告訴洪寬不用擔心,失敗是正常的,科學試驗哪能保證一次就成呢!同時他也再三強調,放手做事,不要怕失敗,就算失敗也絕對不會追究責任。
得到林浩文的保證,洪寬微微鬆了一口氣,下令試射開始。
沒想到,登州軍工廠第一門自造火炮的第一次試射,非常成功。
七枚炮彈沒有一枚啞火,全部成功發射,而且六枚都準確命中幾百米外的目標,偏了的那一枚也沒有偏差太多。
至於威力,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論清軍火炮、南明火炮還是農民軍的土炮,亦或是各方勢力從葡國倒爺手中買過來的紅夷大炮,通通是弟弟,現在登州軍工廠的大試驗場上放著的這門火炮都要秒殺它們。
“艦長,怎麼樣,還可以吧!”洪寬笑嗬嗬地對林浩文說。
看到試驗成功,洪寬說話也硬氣了許多。
“非常好!”林浩文點頭稱讚。
之前他還有些擔心,畢竟海軍“跨界”搞陸軍的東西,誰知道會搞成什麼樣呢!
雖然艦炮是驅逐艦的重要裝備,林浩文手下懂炮的人也不少,主炮和副炮分隊的人都是“打炮專家”。
但驅逐艦的主炮和副炮都是全自動的現代艦炮,誇張點說按個電鈕就啥也不用管的那種,搞這種全手動的老式火炮能不能行,還真不好說。
不過主炮和副炮的分隊長都表示,他們在軍校學習的時候,都係統研究過古往今來的各種火炮,而且驅逐艦的閱覽室也有炮兵的各種戰術資料,設計這個時代的手動火炮問題不大。
現在看來,這兩個分隊長沒吹牛,確實問題不大,炮已經擺在試驗場上了。
試驗成功後,火炮迅速進入了量產階段,同時也開始了小型化、便攜化,並且還預留了安裝發動機的位置,一旦未來可以生產汽油機或柴油機,就可以直接把這種火炮改裝成自行火炮,自己開著走。
到了十一月,東海義軍陸軍第一軍組建了第一個炮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