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005(1 / 2)

[]

祝興文十分闊綽,給裴曄的謝銀足足有八十兩。按照裴曄目前的花銷來看,足夠解決裴曄考到秀才的花銷。當然,前提是裴曄考試十分順利,不會蹉跎十幾二十年。

這筆銀子祝興文給的痛快,裴曄接得也痛快。他還有不少主意,總能讓祝興文賺到遠超這個數的銀子。

手裡有了一大筆銀子,裴曄想了想,腳下一轉,去了鎮上最繁華的東街,先進了最有名的錦繡坊,為梁秋菊幾人一人買了兩身簡便衣裳,又挑了兩匹時下最時興的飛花布,給家中三位女性一人買了一塊又去了首飾鋪麵,給裴春兒買了兩根頭繩並一根喜鵲報春小簪子,梁秋菊和宋小蓮一人一個銀鐲子,再一人買了一盒脂粉,脂粉鋪各式各樣的胭脂水粉簡直讓裴曄看花了眼,在一堆分不出來的紅中,果斷挑了最淡的那樣。問就是顏色淡了加大用量,顏色深了不好做減法。

更讓裴曄意外的是,現在竟然有染發膏賣。沒錯,是染發膏,不是洗發膏。據小二介紹,這是用了訶子皮、當歸等一係列中草藥磨成粉後得到的染發膏,雖然叫染發膏,實則是粉末狀,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煥春”。用法也頗有意思,將它塗在頭發上,用荷葉裹好頭發,第二天起床才能洗頭。

純天然產品,裴曄也不用擔心有害物質殘留。想到梁秋菊那滿頭銀霜,又回想起祝夫人滿頭珠翠容光煥發的模樣,裴曄當即將這款“煥春”買了下來。

裴柱石和裴大寒過得糙,裴曄想到他們一到大冬天就滿臉滿手皴裂的模樣,又買了幾盒麵膏。這些大多都是用動物油脂做成,保濕作用不錯,能有效預防皴裂,裴曄自然不會錯過。

想到冬天將至,裴曄又開始擔心家裡的棉被夠不夠用。大周已經有了棉產品,棉布棉被都已麵世。裴曄仔細回想了一下上輩子所學的知識,猜測大周現在種的應當是來自印度的亞洲棉,產量不如美洲棉高,是以價格並不便宜,一般是富貴人家的日常用品。

棉被價格太過昂貴,尋常百姓得攢上幾年銀錢才能為家裡添置一床棉被。這可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之一,自然得慎重保管。哪怕蓋了多年,棉被裡的棉絮都變得硬邦邦,保暖效果也大不如前,對普通百姓來說,這依然是珍貴財產,不能輕易舍棄。

裴家有兩床棉被,都是後者。裴曄自然想為家裡添置新棉被,好歹讓梁秋菊他們過個暖冬。

裴曄並不是購物欲強烈的人,這麼一通逛下來,都忍不住想把家裡的大件小件裡裡外外都添置一遍,可見裴家的光景,確實不太好。

而裴家,在南水村,竟然還算過得還不錯的人家。

想到這裡,裴曄也隻能歎氣。

這一通逛下來,裴曄買下的東西嚴重超標,倒讓裴曄犯了難,正準備雇輛驢車,就聽得一句,“裴公子,我家小少爺想去您家看一看,不知可否方便?”

裴曄眉頭微動,抬眼望去,就見不遠處祝葳蕤正興奮地在馬車上對他招手,身邊的祝興文對上裴曄的雙眼,溫和地點頭一笑。

裴曄沒想到祝興文會這麼貼心,忍不住感慨一句怪不得人家做生意能做得風生水起,這為人處世,果然讓人如沐春風。

裴曄一點頭,小廝已經殷勤地接過裴曄手中的東西,跟在裴曄身後,將東西搬上後麵用來拉東西的馬車。

祝興文先跟裴曄賠了個不是,“蕤哥兒鬨騰得厲害,叨擾了。”

祝葳蕤不高興地瞪了祝興文一眼,“我才沒鬨。”

祝興文臉上的笑容不變,伸手將祝葳蕤的腦袋給按了下去。

裴曄全當自己沒看到他們兄弟這場官司,他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當即拱手笑道:“多謝興文哥護我這一程。”

也是在和諧社會待得太久了,裴曄直到剛才準備雇驢車的時候才想起來,自己現在還是未成年一個,買的還都是好東西,若是有心人關注他剛才的行跡,必然能猜到他身上揣了不少銀子。就算他把銀子花光了,光是他買的東西,也足夠惡人起歹念。

還是要多加強安全意識啊。裴曄在心裡給自己提了個醒。

祝興文特地過來送裴曄回家,裴曄自然要道謝。

和聰明人相處就是省心。祝興文臉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幾分,一邊拍了拍祝葳蕤,給裴曄讓了個位置出來,一邊笑道:“蕤哥兒對農桑之事也頗為好奇,正好讓他去看看田園風光。”

裴曄瞅了祝葳蕤一眼,見他的腮幫子還在一鼓一鼓,嘴角便控製不住往上揚。憋住不能笑,不然小胖子要哭了!

祝興文輕咳一聲,起了個讓祝葳蕤頗感興趣的話題,“小兄弟逛了一圈,想來收獲頗豐?”

祝葳蕤立即抬頭,眼神亮晶晶,“對啊,你這大包小包的,都買了些什麼東西?”

原本祝家給的謝禮就有不少,再加上裴曄這麼一通大采購,後麵的馬車都裝滿了。祝葳蕤還是孩子心性,自然好奇。

裴曄順勢同他提了自己方才買的東西,聽得祝葳蕤時不時低頭瞅瞅自己的衣裳,又揪揪自己的頭發。等到裴曄說完,祝葳蕤便大聲道:“你都沒給自己買東西!”

裴曄一愣,“我暫時不缺東西,缺了再買便是。”

“誰說的?”祝葳蕤可算是找到自己發揮的地方了,“你看看科考班那些準備參加童生試的,哪個不是穿著襴衫?還有頭巾,也該戴儒生巾才是。再有,你還能給自己添置些上等的筆墨紙硯,這樣才能事倍功…額,重來,事半功倍!”

裴曄失笑,故意拱了拱手,“謝過祝兄弟指點。”

祝葳蕤頓時高興起來,往裴曄身邊湊了湊,“我聽說鄉間多有養雞和狗的,你家有嗎?”

“雞有六隻,狗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