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巷角的市井小民,到每一個影視從業工作者,甚至連經濟界跟政客都為之矚目。
作為一家媒體,而且還是一家側重於財經類報道的媒體,今年以來香港經濟也受到了大陸風暴的衝擊,年中前後是有段時間的新聞活躍期,不時傳出在香港家族資產數億、十數億、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豪門撤資香港,投資移民的消息。但是到了年底這段時間,已經漸漸平息了下來,報道來報道去都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財經新聞,《信報》的銷量已經很久沒有賣出過單曰十萬份了。
之前意外從新亞得到了流出的數據,並在聖誕節當天報道了新亞那部電影《殺手裡昂》試水歐美盈利近億的消息後。隨著報紙銷量的瘋狂上漲,《信報》現在已經把所有的目光全盯向了新亞電影公司,他們的高層突然間對一件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自林孝智入主新亞以來,這家電影公司到底賺了多少錢?
真的讓人很在意
想到了就立刻去做,《信報》不愧是做專業財經類新聞的報紙,對於數據的收集有著其獨到之處。很快地,一份份數據便經過各種途徑跟渠道彙總到了《信報》的手上,於是經過了幾天的準備,在1989年的最後一天,新一期的《信報》再一次‘不專業的,把頭版頭條給出了一家電影公司。
“兩年毛利超三億,新電影巨頭誕生。”
報道中對於新亞自去年年初更名新建以來的數據進行了一番大整理,“……刨除去《茅山道士鬥僵屍》以及新亞前身邱氏電影公司拍攝的那些電影不算,自豪門逆子林孝智入主新亞以來,無疑為這家曾經瀕臨破產邊緣的電影公司帶來新生。
《我為卿狂》香港票房九百七十多萬港幣,本埠及海外片花交易或為新亞帶來純盈利七百至一千萬左右;《情不自禁》香港票房一千四百多萬,連帶海外片花交易或令新亞獲益一千三百萬至一千五百萬港幣;《色即是空》本埠票房兩千八百多萬,在《殺手裡昂》誕生之前這部新亞最賺錢的電影或為其帶來近三千萬的收益。
《聊齋豔譚》香港票房一千四百餘萬,盈利或達千萬以上;《水滸笑傳》本埠票房超過兩千萬港幣,海外片花交易或為其帶來過千萬收益,總盈利逼近兩千萬港幣;《朋友》歐美發行盈利逾兩千萬,東南亞片花或為新亞盈利千萬,本埠票房約一千兩百多萬港幣。
不計算《殺手裡昂》這部電影,僅僅這六部電影,便在香港本埠創造了過億票房,為新亞帶來約莫一億四千萬到一億七千萬港幣左右的毛利潤。豪門逆子林孝智,在進入新亞以來今年一年半,便將一家瀕臨破產的電影公司,帶入了香港億元俱樂部行列之中。今年八月初,美亞娛樂公司斥資50uu萬港幣僅僅獲得了新亞三成股份,對於雙方而言都是合情合理。
真正為新亞帶來無限輝煌的還是《殺手裡昂》這部電影,上映僅一個多月便在香港斬獲了三千兩百多萬港幣票房,更在英國分成上映後刷新了港片在英國所創造的最高票房紀錄,於英國盈利超過三千五百萬港幣。隨後又以六千多萬的天價賣出的歐美發行權後,這部電影僅在歐美便為新亞帶來近億純盈利,令新亞一躍成為香港盈利能力最強的電影公司之一。
這個數據,若是放在新藝城、嘉禾甚至德寶這樣的電影巨頭公司身上,很多人也許並不會感覺到奇怪。但若是在一家兩年前還在虧損的小型電影公司身上,那就值得關注了。
值得關注的是,rr年新亞投資了《我為卿狂》、《茅山道士鬥僵屍》、《情不自禁》、《色即是空》四部電影,除了《色即是空》因為未完成拍攝在今年上映外,其餘三部電影皆在去年上映,其中三部皆是風月片。
而在隨後的89年裡,新亞電影投資規模更是暴增一倍,先後投資了《聊齋豔譚》、《水滸笑傳》、《朋友》、《殺手裡昂》,以及月初才剛殺青的《呆佬拜壽》以及正在拍攝中的《偷情寶鑒》、《一本漫畫闖天涯》、《秦俑》等八部電影,其中前四部已經上映為新亞帶來不菲盈利,後四部或將在明年初跟明年上半年衝擊香港票房,數目已經追趕上了新藝城、嘉禾、德寶這三家傳統三強電影公司。
有意思的是,根據本報的調查顯示。在過去兩年中新亞投資的十二部電影中,共有七部電影劇本出自林孝智本人之手,分彆為《我為卿狂》、《情不自禁》、《色即是空》、《聊齋豔譚》、《朋友》、《殺手裡昂》以及《偷情寶鑒》,據說皆是其本人經手創作。更令人難掩驚訝地是,新亞過去最賣座的兩部電影《色即是空》以及《殺手裡昂》,悉數是由林孝智本人親自執掌導筒。
毫無疑問,締造了這一幕新亞電影公司傳奇的,正是電影公司如今的董事長林孝智,作為公司的靈魂人物,任誰都不能忽視他對新亞的重要姓。”
《信報》的這一期報道一出,足足追加了數次印刷才趕得上香港巨大的消費熱情,僅僅一天便賣出了十九萬份之眾,隻差一點就令《信報》成為香港第五份最高單曰銷量過二十萬的報紙。
之前香港那些購買過報紙,對新亞有些關注的小市民們,並不是很清楚新亞的具體情況,其實不僅僅是他們,甚至電影圈裡的大多數電影人,也僅僅隻對新亞的情況有些大致的印象,具體並不是很清楚。然而,《信報》的這一期報道不但詳細而且數據大致真實,而且作為香港最專業及權威的財經類報紙,其本身的口碑跟品牌就令不少人立刻便相信了上麵所說的。
登時,新亞跟林孝智的傳奇故事,立刻震動了整個香港各界。
一部電影大賺上億港幣,在香港引起的浪潮之巨就連新亞跟林孝智都沒想到。
林孝智也隻是為了進一步的打響公司的知名度,同時隱晦的利用了媒體的報道跟社會各界的關注度,宣傳新亞即將安排上映的《呆佬拜壽》等幾部電影。看看最近報紙上頻繁提到的新亞89年投資了八部電影,其中《呆佬拜壽》剛剛殺青,還有四部電影未上映,便知道了他的這個宣傳計劃是成功的了。
但新亞以前雖然也有一些名氣,隻是比起嘉禾、新藝城、德寶這樣的老牌巨無霸,還是要差上不少的。完全沒有想到,這一番風吹,外界竟然輪番上陣炒作,大有將新亞抬上香港電影界第一公司寶座的氣勢。
這其中有些人是好心,純屬錦上添花的報道。有些於脆就是不安好心的炒作,他們巴不得新亞遭到香港業界其他眼紅勢力的封殺,然後再賺一個話題,又能拿來炒作賣報了。
新亞跟林孝智現在的影響力有多大?小的方麵,香港業界邀請不斷,包括之前跟新亞不太對路的嘉禾電影公司都向林孝智委婉轉達了善意,永盛、影之傑等電影公司,甚至還有曾誌韋、洪錦寶等不少電影公司的老板,都希望能夠高價從他手裡買個電影劇本。
不知道從誰那裡傳出了他在張羅第三部電影的事情,甚至還有一些公司跟資本向新亞委婉轉達,希望能在他的新電影中投資分享紅利。
大的方麵,因為新亞一部電影豪賺近億的刺激,不僅令香港無數電影公司開始心思活絡起來,準備拚一把試水歐美分成上映。與此同時,台灣地區又有幾億台幣的資本流入香港,謀求投資一些好電影賺取暴利。
同時可能也是受到了萬安大佬向氏兄弟的永盛電影公司,那一部《賭神》票房大賣數千萬的暴利刺激,90年元旦的鐘聲才剛剛落下,一月裡便有十多家電影公司在劈裡啪啦的爆竹聲中揭牌,其中有四家電影公司在‘跟‘商業罪案調查科,備了檔,背後明顯有著黑社會資本的影子。
九十年代,港片最輝煌的黃金時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