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步入十二月中下旬時,香港的天氣雖仍比盛夏涼快不了多少,但也能讓人感覺到一絲新年將至的氣息了。◇↓,..
寰亞svcd的銷售漸漸穩定下來,渡過了最初的熱銷,如今在香港每天都能維持200-300左右的銷售量,看似仍不足全港錄像機銷售量的一半,但勝在還在穩定上漲,作為一款價錢不菲的新型電子產品,svcd本來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將錄像機擠出市場的。
澳門地區出乎意料之外的讓豐澤電器賺了個盆滿缽滿,作為一個比香港更加依賴旅遊業的城市,博彩業的發達令澳門酒店眾多,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寰亞的svcd意外獲得了不少酒店的訂單,少則三五十台,多則一下上百,雖是靠低價贏得了市場,但極短時間svcd在澳門酒店中的普及度已經接近兩成,實在讓人沒有想到。
在台灣省內,豐澤電器也是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作為亞洲最大的三個電子消費市場之一,台灣經濟雖不如日本、韓國,但島內居民的收入此時尚在電子製造業跟船舶製造業還未開始崛起的韓國之上,所以自七十年代末以來豐澤便一直試圖在台灣省內站穩腳跟,無奈台灣本地銷售巨頭可能從製造廠家拿到的價格更加便宜,而且他們是本地經營所以成本要比自香港渡海而來的豐澤低一些,所以遲遲不能成功。
如今靠著寰亞的廉價svcd,豐澤電器終於有了一款拳頭產品。
去年因為台灣省當局要拿林孝智開刀,準備殺雞儆猴震懾香港電影製作公司不讓他們跟大陸走得太近。林孝智提前收到風聲之後乾脆先發製人,不僅撤銷了台灣分公司,同時更他更狠的玩出一手絕戶之計,導致寰亞跟其親近的電影公司不再簽約台灣藝人並全麵抵製金馬獎,重創了剛出現上升勢頭的台灣本地電影。
經此一役,寰亞跟台灣當局之間的關係徹底鬨僵了。
所以跟寰亞電影同一個老板的寰亞電子產品,想要在台灣上市其實並不容易。幸好台灣的bsmi認證是十幾年後才開始實行的,否則當局想要卡死寰亞電子產品在台銷售再簡單不過了,經濟部一直不給認證,光這一條就足以斷絕了寰亞電子在台銷售。
不過即使沒有bsmi攔路,寰亞svcd在台灣銷售也不是順風順水。最初寰亞電子曾經有考慮過聯係省內電器銷售公司銷售,但並沒有獲得積極回應,通過一些渠道打聽到當局有約見一些商人警告不準跟寰亞合作後,林孝智這才死了心乾脆把svcd的在台銷售交給豐澤去做。
豐澤背後站在李嘉成,他本人如今已經是香港名副其實的華人首富,放眼全球華商界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李家在台灣有著不少投資,關係親密的政客、商人更是多得海了去了,有這麵大旗在當局即使對豐澤電器銷售寰亞電子的產品不滿,明麵上也不會搗亂,以免在李嘉成態度始終含糊時,把他徹底推向大陸的懷中。
電視台不給廣告就在報紙上發,官報不買賬就找外媒,媒體不搭理就街頭巷角的發小廣告。在資本社會中,想要跟政府對著乾簡直不要太容易,隻要有錢有的是方法。
總之寰亞電子那邊為了能在台灣打開市場,倒是自願貼錢製定了無數法子為旗下的唯一一款電子產品大打廣告。再加上寰亞眾多的廉價svcd光碟以及豐澤自己的一些宣傳手段,結果svcd自登陸台灣市場以來銷售成績一直不差,首周僅在台北地區便賣出了接近1300台,至今在台累計出貨總量赫然已超四萬台,光碟更是賣出了超過三十七萬盒,赫然成為一款風光無限的明星電子產品。
在大陸,寰亞svcd業已開始銷售,憑借著青島海爾這家國內新興電器巨頭的銷售網絡,以及自上市之初便從未在央視跟深圳衛視以及眾多內地媒體上停止過的廣告宣傳,儘管賣價不菲,但比之這幾年在內地正持續火爆的錄像機便宜了將近一半的價格,還是令寰亞svcd在大陸銷售首月便賣出了接近三萬台,來自各地電器銷售網點的訂單更是已經多達將近五萬台了。
一炮而紅的同時,首批已經獲得內地廣電審核允許在大陸銷售的正版電影光碟也開始進入內地。雖然這批寰亞以及其他香港電影公司獲得大陸廣電批準發行的六十部電影中有近五十部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老式武打動作片,仍舊令如今改革開放還不算徹底的大陸持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港片狂潮。
日本市場寰亞電子雖然也拿到了批條可以進入市場,但林孝智有些小瞧了日本人對於錄像機的固執跟喜愛,自赴日銷售以來寰亞svcd賣的並不很好,除了一些喜好新奇的年輕人購買了一些外,svcd在日本這個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強國國內至今銷量也才剛過兩萬而已。
不過svcd的光碟在日本銷售倒是火爆,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首月隨同七千多台寰亞svcd賣出的光碟已經超過了十一萬盒。因為很多日本電影公司跟電視台不買賬,寰亞能拿到的日本影視節目的光碟製作數額少之又少,所以這些賣出的光碟中除去少數來自角川映畫外,更多都是香港電影以及亞視製作的電視劇。
到如今,寰亞已經累計在日本售出了接近二十五萬盒的光碟。平均每一個購買了寰亞svcd的消費者買走了接近十三盒的光碟,讓人實在不敢想象日本消費者的購買力。其中以日本軍國主義為反角的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以及寰亞昔日兩部經典電視劇《大俠霍元甲》跟《陳真》,三部包攬了在日光碟銷量榜前八中的三位,而且好評連連,讓人不得不驚奇日本戰後出生的兩代人對於本國過去曆史的不認同跟漠然。
不過雖然寰亞svcd在日本不溫不火,在韓國市場的表現卻完全出乎意料。隻一稍稍宣傳便出現了驚人的購買風潮,幾乎占去了寰亞電子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一。
而且不同於日本那邊各大版權方高高樹立起的門檻,韓國幾大本土電影公司甚至電視台在寰亞派出團隊接觸之後,大多數都在極短時間內給予了回應,讓寰亞獲得了不少韓國片源刻錄svcd光碟。
當然韓國那邊的配合倒也不是白給的,先後有多家韓國影視公司都希望,能夠與寰亞達成合作,要麼希望能跟寰亞合拍電影,要麼喜歡寰亞幫忙培訓藝人並提高其電影、電視劇製作能力。
不得不說,儘管後世網絡之上到處充斥著中國網民對於韓國及日本的排斥跟抵製言論,但若是真靜下心來去研究一下戰後兩國的發展曆程,就會發現這絕對是兩個取得了不下於中國式改革的經典國家發展案例。
日本且就不說了,作為一個剛剛結束軍政府統治走向民主的國度,韓國近年來國內上下在極其不自信的國際地位認同感中,渴望富裕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大國地位。除了政府及企業看準了八/九十年代初日本對外轉移產業的機會,積極謀求電子、造船等企業的技術升級外,影視娛樂等產業鏈也同時崛起於這一時期。
不過敬佩歸敬佩,林孝智可是很清楚昔日曆史中,韓國電影及電視劇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對同時期港片、美國大片及日本電視劇的複製之上的。
韓國電影於80年代中後期,在此之前拍攝的電影不看也罷,不是為軍政府歌功頌德就是與軍政府對著乾的所謂民主、人權電影。韓國電影主流幾乎延續了亞洲電影常見的文藝範,商業電影被壓製的根本抬不起頭,但是那些文藝片拍得再好也沒有個卵用,除了偶爾能在一些國際電影節上拿獎外,很少能忽悠到主流觀眾自願掏錢進影院內觀影,不喜歡就沒有票房收入,沒有票房收入就沒有資金提高業界待遇、提升拍攝技術、進行產業規模化升級。
看看昔日誕生最早,一度輝煌如日中天,如今卻沒落到被美國大片跟香港電影反複攻占各國票房排行榜的歐洲電影就知道了,文藝片即使拍成了百年經典對於本國電影產業的提升作用也微乎其微,而且那樣的經典幾年能出一部?所以想要立竿見影的提升一國電影水平說白了也很容易,先行發展商業片讓電影公司賺到錢就足夠了。觀眾的欣賞水平提升之後,會不斷督促電影公司提高拍攝水平、聘請更多的優秀藝人,否則他們就不會買賬導致一個電影公司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