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發展商業電影,一般隻要能夠堅持五到十年左右,基本都能看到成果。
曆史上的韓國、台灣電影及大陸電影,都是趁香港沒落之後,聘請、挖角從香港帶走了大量的從業人員,也將港片的優秀商業電影拍攝模式跟經驗傳播了出去。
隻不過韓國人學得最多,台灣人卻因為立場及骨子裡的文藝情節隻學了少半。
至於大陸學到了幾分真不好說,一來廣電卡得太嚴,港片的很多優秀理念得不到貫徹,二來以第五、第六代為中心的未來大陸導演圈普遍都是信仰文藝至上的學院派,先天上就對商業氣氛濃鬱的電影接受度不高,又如何指望他們能拍出什麼成功的商業電影來。
結果後世大陸電影空有市場、基礎跟人才,但真正崛起冒頭的出現,還是十幾年之後以寧浩、徐崢等為首的草根派出現時。
韓國電影界提出合作,得到了寰亞的積極回應。
有了林孝智的吩咐之後,寰亞駐韓國分公司雖然並沒有立刻便答應幾家韓國電影公司提出的合拍電影提議,卻主動對其名下的導演及藝人發出邀請,邀請其前往香港拍攝參與電影的拍攝。
他自然沒安好心,因為韓國電影一旦崛起,依托本國蒸蒸日上的經濟,勢必將在十幾年後在亞洲範圍內與港片短兵相見,這絕不是林孝智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彆看他表麵上答應合作,實際上卻學習原曆史上的好萊塢一樣,表麵與韓國電影界合作,實際上卻對其渴望成名的優秀韓國藝人、導演、編劇進行斷根式挖角。
這幾年隨著港片的發展,香港這座‘東方好萊塢’赫然已經有了亞洲商業電影製作基地的輪廓。
如今香港的電影拍攝在效仿美國進行多元化,不少很多投資接近四五千萬的電影中都開始增加外國演員了,在世界範圍內逐漸擴展開的影響力、遠比歐洲本土更活躍的商業電影製作能力以及比好萊塢更低的門檻,都讓眾多在渴望成名又無望進入好萊塢的歐美演員尤其是來自東歐跟東南歐的不少演員,最近兩年來出現了數波東渡香港的風潮。
保守估計現在香港至少有接近七百多名來自歐美的電影工作者在香港混飯吃,除了少部分的攝影、音效等幕後人員外,七八成都是年輕頗有闖勁的男女藝人,這也為港片的國際化提供了便利。而來自亞洲跟澳大利亞的就更多了,至少是其三倍以上。
如今僅靠寰亞一年超過三十部電影的製作實力,就足以消化掉一般以上的外來電影人,再算上嘉禾、永盛、金公主等,這個缺口其實還在不斷增大,因此他才有信心效仿好萊塢,至少也能拖延幾年韓國電影的崛起速度。
儘管與林孝智妥協後,同亞視合辦的新一屆金像獎的開幕還有至少三個月的時間。但隨著92年即將步入終了,香港各大媒體之上鋪天蓋地開啟了關於金像獎的宣傳。
“金像獎提名即將公布,有消息稱今年金像獎將有大變動!可能將取消最佳電影獎項,一次性新增最佳藝術、最佳商業以及最佳外語片三大獎項!”
“亞視提議成立‘金像獎協會’已獲寰亞、嘉禾等多家巨頭支持,知情人士稱《電影雙周刊》推薦洪祖星先生擔任‘金像獎協會’首任主席獲得林孝智支持!”
“《電影雙周刊》於‘金像獎協會’主席之外再設理事長提議被駁,亞視聘請經理人負責‘金像獎’日常宣傳管理成為定局,‘金像獎協會’開啟正規化經營。”
“亞視承諾將為第十二屆香港金像獎提供直播以及全部技術支持,洪祖星接受采訪表示已獲得來自亞視的千萬資金支持,本屆金像獎規模將遠超以往!”
12月24日,被媒體提前一個月曝光即將就任‘金像獎協會’主席的洪祖星於香港半島酒店召開新聞發布會。
當這個自金像獎成立之初便一直為其忙碌的中年人,滿麵紅光的在數百位媒體記者的麵前,麵含微笑地大聲宣布“金像獎協會於今日正式掛牌成立!”時,發布會場內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12月31日,金像獎協會首次於《明報》、《成報》、《東方日報》以及亞視等十多家在香港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媒體之上宣布正式開啟第十二屆金像獎電影提名審核程序,並同時公布了一係列相關措施及方案。
金像獎協會承認將從第十二屆金像獎開始,取消‘最佳電影’獎項,增加‘最佳藝術片’、‘最佳商業片’、‘最佳外語片’、‘最期待新人導演’以及‘最期待新人編劇’五大獎項,並宣布將聘請專業設計師,對獎杯進行小幅度修繕,以增加獎杯含金量及美觀度。
按照金像獎新出台的規定,自93年起隻要是在香港本地注冊電影公司,並且股東中擁有香港戶籍的股東持股超過50%的電影公司所拍攝的電影,在1月1日到12月31日內曾於香港本埠上映,便可自動獲得金像獎電影提名審核資格。而不滿足以上全部條件的外國、外資所拍攝的電影,則需主動與金像獎評委會聯係,一旦滿足部分條件後,可參加‘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審核及評選。
同時,金像獎協會還以方案的形勢</dd>,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