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建奴還是求功心切。”李昊望著出現的韃子蹤跡,低聲感慨道。
他們躲在離塔山所城南麵一裡地的一座小山包之後,哨卡營兵在他們西南方向三四百步的驛道上南逃。
在一千兩百步左右的距離上,專業偵察兵夜不收出身的苟全忠就發現了韃子的蹤跡,他敏銳地指出有四到六人繞了個圈子,向著李昊等人所處的山包而來。
“那名白巴牙喇不在其中,他一人兩馬朝著營兵而去,應該是準備放風箏,但是騎得很慢。朝我們而來的隊伍起碼有四頭韃子,能看到的就有六馬,正在全速前進。”
摘掉頭盔、趴在山包上的苟全忠繼續補充細節。
在天氣好、地形開闊的情況之下,他的視距能達到一千五百步。如今是冬天,再加上有樹林、小山包等的阻攔,他也隻能看到一千步多一點。
“不是衝我們而來,有可能是為了用這山包擋住營兵的視線,提前堵到驛道上去。在包抄的旗丁完成圍堵之後,那名巴牙喇才會開始放風箏吊射,以防騎馬營兵南逃。”
內地招募而來的營兵很少有騎射出眾的,比起建奴和遼西軍門,營兵更擅長的是鳥銃、長三眼銃和小將軍炮等火器,以及在地麵上使用開元弓、小梢弓、槽梢弓等弓箭。
清弓屬於筋角反曲複合弓,特點是能提供杠杆和二段減力的大弓梢,在較短距離上,殺傷力相當於全速衝鋒的騎槍。
值得一提的是,明軍裝備的弓箭射程和射擊效率反倒大於清弓。
所以明末清初的小股騎兵遭遇戰,就形成了這樣特殊的戰鬥方式:披著重甲的八旗騎兵在明軍鳥銃火銃的射程之外挽弓吊射,明軍弓箭雖然也能射到八旗騎兵身上,但是造不成多少的有效傷害。
“大兄考慮的極是,在這包抄韃子沒有到位之前,那名巴牙喇不會進入到營兵弟兄弓箭夠得著的一百步,所以營兵弟兄暫時安全。我們怎麼應對這隊韃子?”李天養拍了拍老哥馬屁。
韃子來去如風,留給李昊等人反應的時間不多了。
“天養、苟全忠跟著我,在我身後騎射乾擾韃子視線,其他人先等著。和我隔著一段距離再跟上,我衝上去砍人,等到我貼身開乾,剩下三人往北移動,來個反包抄,防止韃子逃跑。”
戰術很簡單,簡單到幾位家丁有點擔憂。
“百宰爺,這是不是太孟浪了?還是我等一起上吧,快點解決完這四頭,還有那頭明甲韃子呢,殺那個可是個大活。”
劉懋財心地實在,覺得自家管隊實在太莽撞。
李昊翻身上馬,從背後抽出自己的樸刀,“韃子可沒裝備這玩意兒,近距離砍殺就是一寸長一寸強。勿要多言,聽令吧!”
建奴騎兵和遼東明軍騎兵一樣,主副武器都是弓箭、火銃和腰刀,樸刀這種長柄武器,隻有明軍家丁級彆的精銳會私人配備。李昊的這五個家丁,倒和上司一樣人人配了樸刀。
主官堅持,幾個家丁再無異議,劉懋財檢查了一遍兩匹早就拴好的馱馬韁繩後,將自己的長三眼銃遞給了上司。
“百宰爺,這銃上好了火藥,到二三十步點燃就行。”
李昊接了過來,他作為管隊官,倒也被寧遠衛城配了把短三眼銃,一般來講,短三眼銃純粹當作號銃,長三眼銃才是中短距離的交戰火器。
不過好處是短三眼銃可以直接當榔頭、錘子使,破甲有奇效。
“和狼牙棒似的。”李昊挺喜歡這東西的手感。
帶著二人策馬跑出幾十步後,四個韃子帶著他們明晃晃的首級進入了李昊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