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村。
此時,正值半下午,大大的太陽底下,村外一條大河靜靜流淌,粼粼泛著光。
村口,一隻公雞撲閃著翅膀,撲騰騰飛上柴火垛,在上麵咯咯咯叫著;兩個老頭在老槐樹下下著棋,旁邊二三個人圍觀;不遠處一群小孩兒去尋掉落葉子,玩著拔葉梗的遊戲。
這時,一輛驢車駛來,上麵坐著喬村正等人,這是去海寧縣城,趕集回來了。
“喬伯伯,今天有帶信回來麼?”
“對,有方家哥哥的信麼,我可喜歡聽了。”
“上次說到壞鄰居、好夫子……”
……
幾個半大孩子圍過來,紛紛問著。
“對,先讀老方家的信,上次臨子說到那個壞鄰居,後麵還不知道怎麼樣哩,讓我這些天都心癢癢地惦記著。”
“我還是覺得老方家的信最有意思,臨子寫得好,喬村正讀起來,就跟聽說書似的,還不要錢,帶我家娃娃也去聽聽,沾沾文氣。”
“是啊,說不得也有我家寶子的信哩!”
“咱們快快去喬家,搶個好位置,坐最前麵!”
“哇,都快過來,聽村正讀信嘍!”
這些孩子們麼,之所以特意問起方臨的信,那自然是因為他的信有意思了,比彆人家的信都有意思,當喬村正讀起來,就跟聽故事似的。
……
“有的,有的,有一封老方家的信。”喬村正下了驢車,摸了摸最前方一個孩子的腦袋,笑著點頭道。
“喬村正,先讀老方家的信!”
……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這些小朋友們期盼的心情了。
村中大人們聽到,無論男女老幼,隻要手頭上沒有要緊事情的,也紛紛出門,準備過去湊熱鬨了。
這些半大孩子聞言,頓時歡呼著,呼朋喚友,連蹦帶跳向喬村正家院子跑去,興奮好如過年似的。
“是啦!是啦!先讀方家哥哥的信!”前麵一群孩子們如一群小鴨子般,七嘴八舌起哄。
每次聽著信,遠方府城的世界,就好似為他們展開一角,能想象到畫麵:江河裡掛著各色旗幟、來來往往的船隻;碼頭附近,有著熱油肉臊子,往上一潑滋啦啦作響的麵條;能讓許多人在一起搓澡的甕堂;桂花樹下,躺在藤椅上搖著蒲扇上,通曉古今的夫子……
小和村沒什麼消遣,這般熱鬨可不容錯過,尤其是聽著今天還有老方家的信——大人們雖不如孩子們狂熱,但也是對方臨寫的信感興趣的,那麼有意思,就好比不要錢的說書,聽到就是賺到。
“白老太,你也去呀?聽說有今天有老方家的信。”
在這個沒什麼娛樂的時代,方臨寄來的信,每每喬村正當眾讀起來,就仿佛為他們打開一扇窗,透過它能看到一個與小和村迥然不同、多姿多彩的世界。
當下是農閒時節,村人們男女老幼基本都來了,很快將喬家院子擠得滿滿當當。
之前說過,小和村沒什麼隱私,一家人的信,喬村正來讀,大家夥兒都紛紛圍起來聽。
“有老方家的信,二丫妹妹,快過來聽!”
……
一時間,好多人都要求先讀老方家的信,尤以孩子們最為積極,反倒是收信的人,老方家的方爺、方奶、大房、二房、四房,直接被代表意見了。
方臨自己都不知道,這寫來的信,竟在村中積累了這麼高的人氣。
“行,那就先讀老方家的信。”
喬村正從善如流,找出老方家的信,拆開,也沒有吊眾人胃口,直接就讀起來。
在他開口的瞬間,偌大擠滿了人的院子,一下子變得極為安靜,落針可聞,尤其是前麵那群孩子們,一個個緊緊閉著嘴看過來,眼睛閃亮亮的。
信的開頭,照常是對老方家眾人的問候、關心,無一遺漏,每次還總不重樣,然後就是喜聞樂見、最有意思的府城生活了,有府城風光,也有府城見聞。
今日這一部分格外精彩:去茶館看戲,贈送糖餅、乾果,看《精忠傳》樵夫打了‘秦檜’;楊舉人辦宴席,請來了孫二娘,準備了三百羊、五百鴨、八百魚,每樣隻取一點,剩下的都拿去做流水席;府城下了雪,碼頭挑工有不要錢的薑湯;天冷了,書肆掌櫃免費發棉襖;方臨救了小學童,方父成了碼頭管事;壞鄰居不聽歐夫子的勸告,執意賭博,妻離子散……
最近,方臨又在練習文筆,為將來寫《三國演義》做鋪墊,故而寫起這些事情,娓娓道來,生活小事中可見脈脈溫情,讓人觸動萬分。
喬村正也是個妙人,讀起信來,聲音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抑揚頓挫,仿佛將人代入其中。
等他讀完,偌大一個院子裡還保持著安靜,片刻沒聲音,眾人好似都在回味,好一會兒後才紛紛開口。
“真好啊,在府城想看戲就能去,咱們村就不成了,上次戲班子來,還是前年吧?”
“我最中意那流水席,什麼羊啊、鴨啊、魚啊,這麼多肉菜,還都不要錢地讓人吃,我若是在那兒,還不得美死?”這人說著,咕咚吞咽了口口水。
“王老三,瞧你那點出息,就知道吃吃吃。沒聽信中說麼,方老三如今可是了不得,成了碼頭管事,不知道能管著多少人哩!”
……
村人談論著這些見聞,最終,儘數化作對老方家的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