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還有一件事,我的用語不知是否合適,得找人潤色一二,彆人不放心,此事還得找董兄。’
……
次日,方臨請了一天假,去找董祖誥,說明來意:“董兄在備考,真是打擾了,不過此事,交給彆人,我實在不放心。”
“方兄客氣,也不麻煩,說實話,我雖在應試,但一天中也不可能時時讀書寫文章,也要休息,看看稿子,就當勞逸結合了。”
董祖誥說著,翻閱修改,因為本就是通俗,不需要過於引經據典,方臨完成度也極高,隻是更改少許字句,看過一遍就是完成。
“方兄大才,此書寫得好啊,不輸於《水滸傳》,依我之見,猶有過之……隻是,後麵……後麵怎麼就沒了呢?唉,我說是為方兄潤色更改,竟看入迷了。”
他語無倫次,頗為激動,斷言道:“若此書後麵質量如一,方兄青史留名,必以此書也!”
“董兄,不若我們聯名?”
方臨不等董祖誥拒絕,就是道:“董兄為我潤色、修稿,真正說來,也不算弄虛作假,更不必覺得過意不去,這也是借助董兄名聲好賣書。”
“我哪有什麼名聲?方兄抬舉我了。”
兩人推讓一番。
最終,董祖誥還是道:“方兄真要想,書中提我一筆,寫個潤色即可。”
青史留名啊,文人最高追求之一,他終究還是沒能拒絕,因此覺得承了方臨大人情,也因此更有了些主人翁,出主意道:“不比《水滸傳》,《三國演義》方兄這個作者還在,冠言、識語就不必了,不過作序,方兄最好還是請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比如……蒲知府!”
“此主意甚妙!”方臨聽了,笑著撫掌。
他也有想過此時,請蒲知府作序,看似麻煩人家,欠下人情,可等將來《三國演義》流傳開來,乃至青史留名,蒲知府反要承情了。
這也是人情往來之道。
……
這邊,蒲知府今日,收到了師爺送來的對方臨調查結果。
他說是請方臨隨時上門吃飯,有此許諾,自然要調查一二,看方臨是個怎樣的人,再決定後續態度,是還了人情就到此為止,還是可以更加親近。
清平世道,官府力量極為強大,吩咐下去,方臨很快被查個底掉,從小和村到淮安府城之事基本無有遺漏。
“這麼多?”蒲知府本以為,值得記錄的沒有多少,可沒想到看著還挺多。
“不錯,我認為這些都有必要讓大人看看,不得不說,方臨此子是個人物呐!”彭師爺感歎道。
“哦?能讓你如此評價的人可不多見,我倒真要好好看看了。”蒲知府撫須笑著,翻閱看去。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