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方臨輪休,為了緩解疲憊、休閒放鬆一二,也出於讓方父、方母、田萱從辛家之事中走出來的用意,一家人去看戲。
一順茶館,今上午的劇目是《武鬆打虎》,下午,去聽柳麻子說書,說的是《楊誌賣刀》這一篇章。
無論一順茶館的《武鬆打虎》,還是柳麻子說書《楊誌賣刀》,本質上都有蹭《水滸傳》熱度的意味,但效果極好,無一不是火爆無比。
看戲聽書,紅塵中的喧囂熱鬨氣息一衝,一家人心事儘去,都是高興起來,午飯在外麵吃,傍晚在回到西巷胡同。
一天玩得有些累,晚飯草草吃了些些,便睡覺歇息。
方臨今晚寫了半章《三國演義》,便就躺下,思量白日看戲、聽書的火熱場景。
‘資本主義萌芽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窮奢極欲,如楊舉人宴席,元宵鱉山燈會,進入了所謂的‘盛世’,物質上極大豐沛,精神上的需求卻還沒有跟上,故而,如今新劇《西廂記》、《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武鬆打虎》才會萬人追捧;柳麻子說書,才會場場火爆。’
時代浪潮中,這些人可能對自身成功,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方臨卻是清醒,總結著客觀規律:‘順易逆難,順應大勢的確事半功倍,所以,我選擇書肆作為自己真正第一個產業,乃是再合適不過。’
‘如今,人脈也已足夠支撐起一家書肆,白有董祖誥家關係,若能拉上蒲知府,就更無疑慮;黑有徐闊老,一些混混幫派他也能說得上話,這就差不多了。’
輪休過後,回到軒墨齋。
……
市場饑渴,當然有人看到商機,想拿出新的通俗填充市場,但時日尚短,最快也隻能出短篇。如今通俗剛剛開放,這些短篇自然不成熟,比起《水滸傳》就一個字爛,因此也更加重了讀者對高質量通俗的亟需。
怎麼卷呢?
三曰插畫,有書商彆出心裁,從在書中附了插畫,這就更降低了閱讀門檻,有些識字不多的普通百姓也能對付看了。
而在這段時間,方臨靜下心來,寫著三國,早晚習慣不改,去學堂、茶館散步。
方臨隻是要開一個書肆,不是什麼暴利壟斷市場,這些背景足夠了。
隻是無論何種花樣,都是在《水滸傳》本身上做手腳,顯然,書源短缺,已露趨勢!
二曰識語,比如,書香閣的《水滸傳》版本,有識語曰‘是書也,刻已數版,悉皆為偽,輒求購古本,敦請名師,按鑒參考,再三核校,難字有音注,典故有考證,缺略有增補’,這話是說啊,其餘版本皆是為偽,我這個才是正宗,並請了名人檢閱,正文中還有解讀、音注、釋意、增補,自己這版獨一無二。
每日早晚,方臨出門散步,多有聽到路人談起《水滸傳》,哪怕不識字的人,也可從戲劇、說書聽到一二,《水滸傳》無疑成為了淮安府城頭條熱門話題。
一曰冠詞,在書名前加上京鐫、新刻、京本,吸引讀者,但買回去一看,內容還是大同小異。
方臨、黃荻、柴一葦三個夥計明顯感受到,因為店中沒《水滸傳》售賣,生意較往日冷清。
‘當下我還需要做的,就是等了,等《水滸傳》風潮過去,讀者饑渴;等《三國演義》寫完;等這兩月錢存夠。’
隨著時日推移,漸有變化,城中《水滸傳》充盈於市,同賣《水滸傳》的書商都開始卷起來了。
直到這日。
方臨終於寫完《三國演義》第一部,從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戰黃巾英雄首立功’,到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百萬字,分成四部正好。如今沒有版權保護,這也是一個減少損失的方法。第一部質量發酵,傳出口碑,再為我增添些名聲,等後麵三部發布時,勢必更能深入挖掘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