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聲望(1 / 2)

臨夏 吃紅薯不 6722 字 6個月前

在發了工錢後,黃荻、柴一葦、耿石、劉洪文一個個的,感覺少勞動一點就跟虧心了似的,什麼也不讓方臨動手;再者如今店裡客人雖然仍不少,但早已不會爆滿擠到外麵了,方臨也算是解放出來了,打算去找蒲知府、董祖誥、徐闊老、劉掌櫃一趟,讓他們看看這月賬目,哦,還打算去一次清歡小居,對《三國演義》第一天售賣時那一百本支持表示下感謝。

出門,走在街上,就碰到一群小孩子,拿著棍子,你喊著‘某乃燕人張翼德是也’,我喊著‘你這插標賣首之輩’,兵兵當當過上兩招;還遇到幾波混混當街跪下,效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點香對天拜把子的;還有說書《三國演義》的,圍觀的人裡三層、外三層,陣陣叫好,熱火朝天……

‘盜版出現,的確稍稍分薄了些利潤,但帶來的影響力卻是真切的,讓《三國演義》影響在府城更進一步發酵,真正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作為《三國演義》名義上的作者,方臨也出名了,在路上不時就會被認出打招呼,每一個都是客客氣氣,最多的是催更,詢問《三國演義》第二部了。

如果說,當日辯論大會所得名聲隻是一時,來得快、去得也快,那麼,《三國演義》帶來的聲望就極為堅挺、持久,效果也更為恐怖,陌生人見了,一聽他是《三國演義》作者,先天好感度+20,若是書迷見了,更是直接好感度+50。

……

方臨來到府衙,請門房遞了話,蒲知府竟然親自迎出來。

“大人真是折煞小子了。”

“當得,當得。”蒲知府笑得爽朗:“方臨,你不知道,隨著《三國演義》火熱,轟傳四方,我那臨府做官的同年都來信,對我為《三國演義》作序表示羨慕……哈哈,他殿試二甲,排名比我高又如何?百年之後,世人多半知我不知他。”

方臨訴說著自己想法,描繪出一張藍圖。

方臨說著,拿出賬本,請蒲知府過目。

“大人所做已足夠多了,小子感激不儘。”

“莫要小瞧了它,唐詩、宋詞、元曲,皆是一個時代之代表,我大夏想必就是通俗了。你看唐詩代表李太白如何?宋詞代表蘇東坡如何?元曲代表馬致遠如何?你方臨如何不能成為通俗代表,獨領風騷數百年?”

“大人好意,小子心領了,的確是在民間更覺自在。”

“好,好啊!你這想法天馬行空,彆出心裁,細細思之,卻又有著確鑿可能。”

“大人,在通俗一道,咱們淮安府城已然占據先機,等《三國演義》打開發行渠道,那時,一本好書不僅能在本城售賣,還能通過彆府書商,賣到各地,最大限度開發……這個過程還能人為加快,比如官方舉辦通俗大賽,直至將通俗打造成淮安的一張文化名片……到時,讀書人彙聚於此,書商往來選書,必將繁榮一地經濟,民眾自豪,商人生意興隆,官府稅收激增,大人自然萬民擁戴,聲望傳於朝廷。”

方臨深以為然,這些他也想過,聲望的確是有力量的。

蒲知府說著,看向方臨目光複雜:“可惜啊,我本想招募你為幕僚,卻又想到,朝野不多一個幕僚方臨,民間卻少不得一個作者方臨,你能寫出《三國演義》,也必能寫出更多通俗佳作。”

“正是《三國演義》開售,借助大人之助,銷售火爆,等下個月,就要降下來許多了。”方臨說著。

“這個想法好。”蒲知府聽聞點頭,雖然‘分銷商’、‘發行渠道’一些詞頗為新奇,但理解起來倒也沒有障礙。

顯而易見的,他心情極好。

方臨話鋒一轉:“真要說來,那些盜版也不是沒有益處,這次將《三國演義》打出名聲,下次《三國演義》第二部發售,其他每府可擇一家書商,作為分銷商,分成也好,買斷也罷,如是兩三次,就能建立一個發行渠道。”

方臨早有規劃,終極目標是掌握槍杆子、帶著家人遠避出海,要麼科舉做到一地封疆大吏,要麼做到大資本家,才能有那般龐大資源調動能力,幕僚之途卻是不行的。

“也是。”蒲知府頷首表示明白,轉而又是道:“說來,那些盜版《三國演義》之書商,與竊賊何異?在淮安府城,我還能敲打一二,讓這些人收斂,彆的府城,就鞭長莫及了。”

這個數字,對他來說,都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三國演義》能有如今聲勢,大半功勞是大人的,為書作序,又是拿出聲望作保、揚名,前些日子,更是保駕護航……”

不得不說,蒲知府是有遠見卓識的,身處時代之中,目光卻能穿越曆史迷霧,斷定未來通俗將成為大夏一朝的文化符號。

“前後一個多月,除去種種,淨利潤一千八百多兩銀子,這麼多?我沒記錯,當初投入也才五百兩銀子吧?”蒲知府看了,都是驚訝道。

蒲知府舉例:“你看李太白,得罪皇帝,不也僅僅是賜金放還?縱使後來附逆,不也同樣沒判死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方臨伱須知,一個行業做到頂尖,也可打破世俗藩籬。聲望聲望,名聲達到一定程度,也是有力量的。”

名聲大到一定程度,沒人會輕易弄你,相當於獲得了一張另類的免死金牌。畢竟,一個青史留名的人,你給弄死了,史書之上,是要遺臭萬年的,子子孫孫都要被人鄙視、看不起。如秦檜,史書上比他更十惡不赦之人,有沒有?當然有,但就因為嶽飛,後世名聲如何?某段時間,世人甚至羞為姓‘秦’。

這個時代,重視宗族,重視名聲,萬不得已,不到你死我活,絕對不會有人殺他,皇帝都不會!

不僅如此,巨大名望,也是接觸更高圈子墊腳石。其中種種好處,不言而喻,可以說,隨著《三國》傳遍大江南北,方臨將成為無冕之王,去到何處都會被高看一眼,一定程度上說,獲得不遜色於舉人、進士的社會地位。

……

蒲知府之後,方臨去尋董祖誥,一番對利潤驚訝,自不必說,兩人坐下喝茶暢談。

“方兄一本《三國演義》,可是鬨出好大的動靜,我聽聞,城中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黃發小兒,無不知《三國演義》;茶館酒肆中,某些酒鬼喝醉了,效仿桃園三結義,出門拉著人,當場拜把子的;甚至,聽說《三國演義》都傳至宮中,陛下看之甚喜,都是方兄的書迷呐!”

董祖誥最後一句,壓低了聲音。

這事蒲知府大概也有所風聞,但畢竟是官場眾人,涉及宮闈,不太好妄議;而董祖誥就沒有此顧慮了,另外,也是兩人感情大於利益,關係相對更進一步,因而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兩人閒聊一番,方臨說了後續店中經營計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