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的眉頭皺起來了,臉又拉了下來。
“他一個皇族郡王,不好好待在百孫院,跑去造紙作甚?”
高力士說道:“三郎息怒,難道造紙不好嗎?”
李隆基的情緒卻依然沒有舒展開。
“造紙這種工匠做的事,他瞎摻和作甚!”
“但現在澄心堂確實做出了些門道,朝廷本來就缺紙,這也為朝廷緩解了部分難題。”
高力士說大唐朝堂缺紙這倒是真的。
唐人李肇寫過一本書叫《翰林誌》,裡麵有相關方麵的記載。
說是越州剡縣生產一種藤紙,分白藤紙和青藤紙,質量非常好,是官府指定的公文用紙。
可惜,開元末年,剡縣的青藤幾乎割儘,紙張價格越漲越高,紙量供應越來越少。
最後沒紙了。
這說明青藤這種原材料供應不足。
紙是高頻剛需,一個人一天可能用許多張紙。
而竹紙技術還很粗糙,官府公文紙根本不可能使用竹紙。
這也說明大唐確實缺紙。
唐初百廢待興,文化產業和商業都還不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