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南的水稻產量,比河北的產量要高。”顏真卿突然說道,“若是能充分開發江淮地區,是可以解決許多問題的。”
顏真卿這句話,顯然是話裡有話。
開發江淮,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顏真卿重點說的是糧食問題。
在農業社會,許多動亂都來源於糧食資源配給不平衡。
天下初定,人口少,生產糧食的田就相對多,人們不存在嚴重缺乏生產資料的情況。
可是盛世百年之後,局麵就變了。
大唐盛世之下,資源的配比出現了嚴重不平衡。
這個時代的大唐,人口大多數還集中在河北、關中、中原、蜀中一帶,江淮的人口密度並不算多。
尤其是河北道、河南道,這兩個地方加起來總人口大概在2000萬左右,天寶年間的總人口一共才5000萬。
這就意味著,河北、河南是嚴重內卷的狀態,糧食和人口的配比嚴重失衡,再加上這些地方又有許多名門望族吞並良田,百姓更加難活。
尤其是河北一帶。
也許正是底層沒有了活路,才給安祿山提供了造反的溫床。
江淮地勢平坦,河流眾多,其實比北方更適合農業。
若是提前將這巨大的沃土開發出來,再用劉晏來打通從東南到長安的漕運,重新建立大唐的禁榷體係,改善財政問題。
即便安史之亂對河北造成了破壞,李倓也有底氣為大唐改天換地,將版圖持續擴大,與西麵的阿拉伯帝國掰手腕,甚至打持久戰,都不在話下。
而且東南不僅僅農業潛力大,茶葉種植潛力也大,商業潛力更大。
早在漢代,東南就是天下鑄造貨幣的中心。
那吳王劉濞就是憑著鑄造銅錢這個優勢,向長安朝廷叫板。
顯然,顏真卿看到了江淮一帶最基礎的潛力。
但要開發這塊寶地,還真不是說幾句就能辦成。
李倓說道:“若是能改進一些方法,產糧會更高。”
顏真卿好奇地問道:“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