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
又是一個衛青從未聽過的古怪詞彙。
不過這也並未妨礙他聽懂劉據的心思,說的直白一些,這應該就是一招“驅虎吞狼”的手段,或者也可以說是“借刀殺人”的手段。
自打有了那座海外銀山之後。
如今不論是劉徹,還是內朝大臣已經達成了共識,大夥的目光都投向了西域,欲將那座海外銀山轉化成為實際的利益。
尤其是桑弘羊借此提出的通過銀山和大漢豐饒之物實現“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以及通過外貿令外國產生依賴,從而控製其政治的經濟戰略,更是得到了劉徹的大加讚賞,這應該會成為未來數年、或是數十年、甚至百年的西域政策。
要實現這個目標,打通一條穩定安全且較為高效的商道便是前提。
而要達成這個前提,目前對西域影響力強於大漢的匈奴,便是第一道阻礙。
西域諸國各自為政的政治環境,則是第二道阻礙。
匈奴與大漢積怨已久,且桀驁難馴,想要匈奴徹底臣服幾乎不可能,因此這場硬仗非打不可,幾乎沒有和平解決的餘地。
而西域諸國則需要恩威並施,方可令其臣服於大漢。
隻不過此前劉徹派出使者推行的“施恩”政策,顯然已經破產。
這些西域小國拿了大漢的錢財好處,依舊左右逢源不辦實事,甚至有些小國劫掠或為難漢使,根本不是受匈奴威脅,隻是想借此向大漢索要更多的好處。
那麼現在大漢對西域的“威壓”夠了麼?
顯然也還遠遠不夠,哪怕劉據這回一舉令五個西域小國臣服,還斬殺了樓蘭國王,血洗了姑師王族,並且在西域諸國的眼皮底下打敗匈奴援軍,隻怕也依舊不太夠。
越是往西的西域小國,依舊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大漢與他們太過遙遠,手很難伸到他們麵前,因此要麼有恃無恐,要麼覺得等大漢的手伸過來時,實在無法對抗再臣服亦是不遲。
蔥嶺附近的大宛國就是一個例子。
劉徹很早就想購置大宛的汗血寶馬以優化大漢戰馬的品種,一直無法實現,便是大宛國始終不肯配合所致。
甚至還有西域小國將大漢當做他們與匈奴之間的緩衝帶,越發有恃無恐,與匈奴玩“遠交近攻”那一套,令大漢首尾不能相顧,從中撈取更多的好處。
如此情形之下,就算劉據如今已在西域東部籌備成立“西約”,並且拉攏了十來個首批成員國,也未必能夠保證西去的商道安枕無憂,說不定還會有一些小國故意阻斷商路,以求“坐地起價”。
這麼一來,“西約”的成員國始終無法通過商道拿到切實的利益,大漢最近好不容易的“威勢”又受到損害,倒是那些刺頭在不斷獲利,隻怕也會逐漸生出異心。
那麼大漢可以直接發兵攻打這些刺頭小國麼?
可以是可以。
隻是性價比不是太高,哪怕現在劉據忽然搞出來一個“西約”,可以一同調用“西約”成員國的兵馬也同樣沒有太高的性價比。
路途遙遠,行軍和補給損耗極大就不必提了,懂的都懂。
最重要的還是劉據給這個“西約”定義的目標是對抗殘暴的匈奴,倘若利用“西約”主動去攻打其他小國,那麼“西約”的“正義性”就難免受到質疑。
而如果匈奴利用這一點順勢而為,亦可以將大漢塑造成那些尚未加入“西約”的西域國家的公敵,從而成立一個對抗“西約”的組織,形成其他西域國家與匈奴對“西約”的圍攻夾擊,劉徹想要打通的商道將更加難以通暢,還將令大漢陷入極大的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