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心中有些疑惑。
“沒什麼。”
劉據搖了搖頭,笑道,
“桑農令若是不準備宣讀聖旨的話,就把聖旨給我讓我親自查看吧。”
“這是自然,殿下請。”
桑弘羊連忙將聖旨取出來交到劉據手上。
劉據也不客氣,拿到手中快速掃視了一遍,其中的確有劉徹承認想念他的說辭。
不過劉徹越是如此流露“真情”,劉據反倒越發懷疑劉徹的用意。
真情或許是真有的,但其中是否夾雜了政治方麵的考量也很不好說,至少以劉據對劉徹的了解,他並不是一個喜歡流露感情的人。
當然,肯定不是沒有真情,隻是絕大多數時候還是更偏向政治機器多一點。
所以就算想念是真的,也是真的不希望他繼續留在西域。
反正不管怎樣了,劉據都一定不會回去,他隻想將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仰仗劉徹的鼻息,提心吊膽的度日。
同時劉據心裡也清楚。
若他這次不回去複命,那麼劉徹的顧慮必將瞬間達到頂峰。
什麼父慈子孝,什麼想念之情……八成都會被劉徹拋諸腦後,無所不用其極的給他施壓,逼迫他不得不低頭妥協,並且回到長安之後,便再也不會有出來的機會,甚至可能還將麵臨劉徹的監視與軟禁。
因為不論是他,還是劉徹,都不可能無視這件事的意義。
所以,暴風雨就快要來了,享受這時日無多的寧靜吧……
“桑農令,我知道我父皇的意思了。”
看過聖旨之後,劉據又對桑弘羊露出了笑容,
“聽聞你前幾日便已經到了此處,可曾在這裡好好轉轉?”
“已經轉過了,下官轉過之後隻有一個感受,那就是殿下是千年難得一見的英主與雄主,日後殿下繼位大統,定是大漢國祚與萬民之福。”
桑弘羊微微頷首,語氣真摯的回應,
“下官見過齊王,也對燕王和廣陵王的事跡有所耳聞,前些日子還曾有幸見了尚且年幼的昌邑王。”
“皇室雖不是下官可以評價的,但下官心中怎會沒有自己的計較?”
“諸位皇子雖也聰穎機敏,但無一人可以殿下相提並論。”
“其實陛下心中也有一杆秤,殿下應該也心中有數,畢竟陛下此前雖因江充之事廢黜了殿下的太子之位,但很快又對殿下委以重任,如何看都是依舊對殿下抱以厚望,殿下如今又立下如此前無古人的功勞,想來回京之後不久,便可以複立太子。”
“另外,下官也堅信唯有殿下這般的英主與雄主,才是繼位大統的最佳人選。”
“因此此次回京之後,下官亦會領銜大司農的官員聯名上書,以此前鹽鐵官營改革與農田改進之事,再佐以殿下此次立下的功勞,力主將殿下複立為太子。”
“想來陛下見殿下勞苦功高,行複立之事亦是順水推舟的事,滿朝文武也沒有一人膽敢反對!”
“……”
聽了這番話,劉據也對桑弘羊有了更深的認知。
這個家夥顯然已經從西域的目前的形勢中看出了一些端倪,最起碼心中已經出現了許多擔憂,因此才會如此表態。
他是想給劉據一個態度,以此來安住劉據的心,讓他乖乖奉召回京。
從而避免事態向他最擔心、也對大漢最為不利的方向發展。
隻是不知他想過沒有,劉據是否能夠複立,唯有劉徹能夠決定,其餘任何人都是不能摻和的,否則同樣是犯了劉徹大忌,最終的結果隻能是害人害己。
當然,他也有可能早已想過。
畢竟當年劉徹還是太子的時候,桑弘羊就已經進宮做了劉徹的伴讀,若說對劉徹的了解,恐怕就連衛子夫都未必比他更深。
若是如此,這便是
他用來安穩劉據的緩兵之計。
不過不管他究竟是什麼想法,都不難看出,他對劉徹和大漢的一片忠心。
在劉據看來,這是一種值得稱讚的美德。
因此哪怕桑弘羊的確是在對他用緩兵之計,他也斷然不會計較,隻是淡然一笑道:
“桑農令謬讚,我也不過是忠君之事罷了。”
“正因如此,我可能還需在西域再稍微多滯留一些時日……”
眼見剛聽到這話桑弘羊就像說些什麼,劉據抬手製止了他,接著道:
“眼下的情況桑農令既然看到了,應該就會知道,如今‘西約’正處於擴張的關鍵階段,形勢一片大好。”
“此事若是辦成了,對於大漢有著怎樣的利益,以桑農令的才智應該不需我再贅述。”
“因此作為‘西約’的策劃者,我必須親力親為,避免交到旁人手中之後辦的走了樣,一旦出了什麼岔子,最終損害的還是大漢的利益。”
“另外,西遷的匈奴也依舊是一個隱患。”
“桑農令應該知道,‘西約’就是為了對抗匈奴而存在的組織,我雖沒有將匈奴趕儘殺絕的能力,但也要必須確保匈奴短時間內無法威脅‘西約’,否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西約’立刻便會土崩瓦解。”
“這件事也需要時間,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漢應該沒有比我更適合的人,也有能力妥善處置這些事情。”
“我這麼說你能理解麼?”
“……”
桑弘羊可以理解,卻不知道劉徹能不能理解,一時之間竟不知該如何回答,隻得遲疑著道,
“若是如此,殿下不如將短期內的計劃托付一人,先回京安了陛下的心再來操持亦是不遲……下官看那韓增便有些能力,短期內應該還不至於將殿下的計劃辦的走了樣。”
劉據則又道:
“有些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恐怕耽誤不得。”
“要不還是桑農令在此處等我一些時日吧?”
“聽聞桑農令胸中有管仲之誌,正好我也為你準備了些西域的土特產,大老遠的來一趟,總不能教你空手而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