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公孫度這一路上也在反思,中原的治理體製在遼東真的合適嗎?或者說它是最優解嗎?與其他地區粗放治理相比,中原的製度無疑是先進的,然而公孫度試圖找到更加適用於遼東的方式。
凡事都要講一個實事求是,中原一直都要麵對的局麵都是資源緊缺,哪怕黃巾之亂使得中原損失了近五百萬人,局麵仍舊是人多地少,概因損失的那批小民,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活動中,根本不能算作人。
曆史也將證明,誰能將那些脫離了正常經濟活動的小民,重新劃歸為農,誰就能整合中原。曹操的軍屯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一點,可惜的是,再好的製度也禁不住官僚係統的敗壞,軍屯發展到最後也成了軍奴。
這一路上就公孫度的觀察,中原官僚除了他們之前討論的那些,還有一個重要職責,那便是對下鎮壓,持久的人地矛盾導致的治安問題,使得中央不得不在各州郡設置種種維穩的官職。
而在遼東呢?資源稟賦完全不一樣,也沒有地方勢力掣肘,正是公孫度驗證自己想法的好地方。
想到這裡,他看向剛剛被公孫度所講的政事即取利的說法震撼的眾人,繼續道:
“要論仁義,這世上最大的仁義,莫過於耕者有其田,莫過於讓勞者有所獲了。而儒家掛在口中的仁義,不過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施舍罷了!”
“太史公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儘了天下事。
這朝堂政事也不例外,一個政權的運行規則不過是向治下的百姓收取合理賦稅,然後稅賦又被統治者用到維持軍隊、養活官僚、貴族消費上。”這句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即便這是第一次有人這麼赤裸裸地將朝廷、政權,其內在的運行規律剖開來,顯露在眾人眼前。
他們不禁為之頷首,實在是現實比這公孫度所講的離譜多了。
首先就是賦稅收取並不合理,越窮的人收取的賦稅越重,田連阡陌者,不收一文,身無立錐者,重稅加身。
然後是賦稅的去處,也不儘然是到了軍隊、官僚身上,多半還是被豪強士族瓜分。
糜竺的眉頭一動,概因公孫度所講的東西給了他不小的震撼,他的腦中思緒就像馬上要突破了什麼膜似的,仿佛就要觸摸到另一個世界的階段了,卻總是差那麼一點,這種噴嚏憋在鼻腔中的既視感,讓糜竺分外難受。
“啪啪!”公孫度拍拍手掌,大聲道:
“各位,拋開那些眼前的迷霧,隻需要看其中的本質即可。
我等在遼東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將稅收上來,用到該用的地方上去,那便足以成為一個運轉良好的政權了!”
在場的人都露出了苦笑,公孫度將政事說得太輕巧了啊,以往人生的常識提醒著眾人,政事遠非公孫度所講的那麼簡單。
“主公所言甚是,隻是,我等又該如何收上稅呢?”陽儀率先提出問題道,見到眾人點頭,又補充道:“中原之地,稅賦由稅吏收取、地主豪強攤派,這其中都需要熟悉地方的地頭蛇的幫助,才能夠收得上稅來。”
陽儀的意思很簡單,中原靠著地頭蛇協助收稅,而他們一上任就要乾掉地頭蛇,那麼收稅的任務可就直接壓在了自己頭上了。麵對數量眾多,關係盤根錯節的小農,收稅絕對是一件超級艱難的事情。
陽儀其實說了一個中國曆史上的痼疾,那便是小農經濟的古代,麵對數量眾多的小農,向其收取稅賦的成本是相當的高。
古代王朝的解決辦法是默許基層地主、稅吏向小農攤派多餘的稅賦,用以補充稅收成本,也就是說,成本還是被轉嫁給了小農。
後世公孫度總是聽人詬病古代中國皇權不下鄉,到了東漢了解了此時的社會才知道,皇權不想下鄉嗎?肯定想,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罷了,原因無它,皇權下鄉的成本太高,不如與基層的地主豪強合作,共同剝削底層百姓。
在後世的經濟學中,有個諾斯的交易費用理論:當交易對象大到一定量的時候,交易就無法進行,因為交易成本過高。這與中國古代收稅同理,當然後世的經濟學那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上的,但是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