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菊然堂內,宜修和胤禛一起饒有興致地看著這篇順天府“檄文”的抄本。
宜修手指輕點了兩下“檄文”,問道,“爺如何看這篇文章?”
“不過是些沒有門路的人,想為自己謀便宜前程的打算多幾分可能罷了。”
“哦?請爺賜教。”宜修邊問邊繼續看文,卻從她的語氣中聽不出一絲發自內心的好奇之感,這提問不過是給胤禛一個抒發自己想法的機會罷了。
果然胤禛十分受用,也隻有在宜修麵前他才能有這樣的機會,也才敢表達自己對於治國的想法。“就算他們鬨得滿城風雨,但我說他們可沒想過把事情鬨大,不過是想被注意到,希望能從這篇文章上,換下幾個來自己頂上罷了。他們若真的敢鬨,這篇‘檄文’上怎麼會少了兩隻最大的‘大老虎’呢?”
“哪兩隻?”宜修嘴裡在問,眼裡卻看到了一個名字,不著痕跡的記下了位置。
“隻看現下朝堂上哪兩派鬥得最火熱便是了。這一位是大哥的人,明珠之孫,性德之子富爾敦。還一位便是太子的人,索額圖外孫,當今首輔伊桑阿的兒子伊都立。”
“可那富爾敦出生權臣世家,這伊都立也是才名在外。妾聽說這伊都立今年不過十三歲,卻能將幾百篇狀元佳作倒背如流,許是並沒有走這些門路也說不好……”
宜修還未說完,胤禛擺擺手打斷了,繼續道,“這考場上,一個墨點,一張紙,一個座位都是學問,都有門道。再說你就看這‘檄文’上的名字,有幾個是沒點真本事的。這本身考不上的,世家裡誰會送來丟人呢。寒門秀才覺得不公,可這世上哪有真正的公平,從今不會,今後更不會。同樣是讀書,這世家子弟,能請最好的老師甚至當朝大臣做西席,讀的呢都是寫有名家注釋心得的書。那寒門子弟,連多買幾本書對他的家庭來說都是個不小的負擔。這不公並不是自考場而始。若是交給我來管,我必設法廢除八旗子弟特權,並將滿漢分開應試,分開錄用,以安民心。”
“爺多講講,妾愛聽呢。”宜修起身又給胤禛添了茶,讓他能道個痛快。
“隻是這樣的事皇阿瑪根本不會去做,皇阿瑪也好,皇瑪法也好,設科舉的目的從來就不是選官,而是給天下讀書人一個差事讓他們且去忙著,他們為了這個目的地,就會去有目的性地學習擁護大清統治的內容。而不是坐在那裡發牢騷,煽動民心。這可比當初秦始皇焚書坑儒管用多了。說難聽點,大部分官職其實栓條狗都能正常運作,能不能當個好官自然也不在八股文寫的好不好。隻是寫八股文寫的最好的,一定是最符合當下萬歲爺自己想法的,這手八股文的功夫也一定是砸了大錢養出來的。”
“那依看,今年這榜是響榜還是啞榜?”各位看官,何謂響榜啞榜?原來這自宋而始,受儒家文化影響,同年參加科舉還在同張榜上的考上,會互稱同學,考生也會稱考官為老師,師門文化會使素不相識的同學們互幫互助,如果某一年的榜上出現了一位影響曆史的大人物,那他則會把同學們都提拔一遍,所謂“一人得道,雞犬飛升”大致如此,這種情況就稱之為響榜。與之相反,都是默默無聞的,則稱為啞榜。所以,哪一年參加考試,也挺看運氣,當然,更多的是一門需要交學費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