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戲曲教化和時代楷模(1 / 2)

回到趙裡之後,扶蘇把自己的兄弟召集起來,對他們說了當夫子的事情。

扶蘇的這些兄弟也是非常心動,他們本是高高在上的公子,現在卻成了落魄的農夫,要說他們安天知命,那就有點太高看他們的境界了。

有選擇的話,他們是不會想成為農夫的,隻是他們擔心出了趙裡,會受到那些仇恨始皇帝的人報複,所以隻能留在趙裡安安分分的當一個農夫。

但現在他們小弟胡亥天天出現長安城都沒有問題,而且活的還比他們滋潤,這讓胡亥的這些兄長在妒忌的同時,也有一絲輕鬆。

胡亥當過秦二世都沒有受到清洗,他們這些公子想必更加不會被清洗了。在安全有保障之後,這些公子就不想繼續留在趙裡當農夫了。

而現在有機會成為夫子,顯然是他們改變身份最好的機會,雖然還是在農村教書,但夫子好歹是士人身份,可以讓他們逃離最底層。

翌日,扶蘇就帶著他的這些兄弟去找了呂樞,表示他們兄弟都願意成為夫子。

呂樞大喜,讓他們兄弟自己選擇成為那個村裡的夫子。

關中因為人口稠密,每個鄉都有許多個村裡,戚鄉更是靠近長安城,有十六個村裡,想在短時間內給每個村裡都配一個夫子,是極其難的事情,呂樞為這事情傷透腦筋。

他不是沒有去長安城,想找一些窮書生來當夫子,但他們對戚鄉的招攬不屑一顧,能到長安城的士子都是小有家產的人,他們怎麼可能會在意100畝土地,他們要的是考上科舉,成為漢吏,光宗耀祖,而不是跑到關中的農村發光發熱。

徐凡非常重視戲曲團的作用,定都關中之後,在吸納大量宮女,戲曲團的編製在快速擴張當中。

這個時代文盲還是占據絕大多數,想要快速傳播知識,光靠書本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大部分百姓根本看不懂。

他這些兄弟離開之後,扶蘇還是有點傷感的,大秦滅亡之後,扶蘇更加重視他的這些兄弟了,隻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他們終究還是會離開這裡的。

這就讓呂樞很著急了,他這個薔夫沒有完成縣裡的任務,考核的時候必定會受到影響,這不影響他仕途。

同時漢國的戲曲團開始四處出演,表演一些百姓們喜聞樂見的曲目,為這份喜慶添加一絲盛世光彩。

扶蘇正式成為趙裡的夫子,而他的兄弟也紛紛離開趙裡,去往戚鄉其他村裡成為夫子。

呂樞在偶然的情況下了解到,扶蘇和他的兄弟都識文認字,曾經在長安城抄書賺了許多錢。

所以徐帆就想到用戲曲來宣傳各種農業知識,醫療知識,新式觀念,戲曲團就是文化的宣傳隊,是徐凡改變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利器。

這個時代油燈還是珍貴物品,普通村民根本買不起,所以像後世電影那樣晚上演出是做不到,蔣麗他們傍晚太陽還沒有下山的時候開戲。一直唱到天黑結束,大概也就唱一個時辰的樣子。

秋收結束之後,整個關中都變成熱鬨,手中有閒錢的關中百姓,朝廷又沒有派徭役,操勞了幾百年的關中百姓,終於有點空閒的時間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了。

在呂樞的調動下,扶蘇的這些兄弟成為了戚鄉下一個有編製的夫子,為大漢的天下發光發熱。

現在長安城的士子都在做最後一波衝刺,尋找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根本不可能到戚鄉這樣的鄉下地方。

他們開始購買農具,或者修繕自己家的房屋,打造新式家具,為自己家的兒子找個老婆,到處找媒人,此時的到處都能看到成親的隊伍,整個關中都融入在喜慶的氣氛當中。

漢軍在剛剛占領關中的時候,戲曲團曾經到趙裡演出過,受到當地百姓熱烈歡迎,很多村民都能哼上幾句《天仙配》的台詞。所以當再次有戲曲可以看的時候,村民們當然動力十足,一個個都上去幫助戲曲團成員,搭建高台,場麵極其熱鬨。

戲曲團的人來到趙裡,就受到了所村民的熱烈歡迎,夫子扶蘇,裡正江濤,亭長王文帶領趙裡所有村民親自接待戲曲團成員。

大漢三年十月五日。

而趙裡有戲曲可以看,四裡八鄉的村民紛紛湧入,本事隻有幾百人的趙裡,多了上千戲迷,雖然說不上鑼鼓喧天,但也是人山人海。

團長蔣麗道:“你們出一些人手幫我們搭建高台。”

即便是在後世鄉村的生活也是非常枯燥的,更加不要說秦末的這個時代了。

這讓呂樞大喜,自己治下有十幾個讀書人,這不是成為夫子的天然人選。所以呂樞才找到扶蘇他們,甚至還恐嚇扶蘇他們,讓他們知道機會難得,再不抓緊以後就沒機會了。

看得懂的人也很少願意去教導百姓,能做到這一點的,無一不是實乾家,這樣的人不說是萬裡挑一,但也算是幾百人當中的人傑,數量太稀少了。

“鐺鐺鐺”在一陣敲鑼打鼓聲音當中,戲曲開始了。

戲曲的名目叫《桃源鄉村故事》

戲曲內容也很簡單,就是講一個叫石頭的漢軍軍官,本是秦軍小兵,受到漢帝感化,投降了漢帝,幫助漢帝攻克了函穀關,立下了大功。立功後石頭,不為名利所動,功成身退,帶著自己的鄉親回到了家鄉。

第一幕精彩的故事吸引住所有村民了,連扶蘇也被吸引了,雖然他也知道漢軍是因為找到了函穀關小道,攻入關中,但通過這個故事他才知道,而發現這個小道居然是秦軍的士兵,而這個士兵之所以會被漢軍俘虜,是因為他們的主將讓他們送死,這讓扶蘇不由得苦笑了,這算是自作自受嗎?

第二幕開始,就是石頭開始造福家鄉的故事,石頭退役之後,他發現家鄉貧苦,很多人連飯都吃不上。他帶著村民做工事賺糧食,用自己的賞賜幫助村裡人購買麥種,種植冬小麥,帶領全村的村民種植冬小麥,5月冬小麥豐收,石頭又帶領村民種植大豆,再次豐收,在石頭的帶領下桃源鎮快速富裕。成為四裡八鄉第一富裕村鎮。

戲曲講的非常仔細,尤其是裡麵講種植冬小麥流程都非常細致,看完這戲曲就可以學會如何種植冬小麥。

因為這些才是這部戲曲的核心,這就是為了傳播種植冬小麥知識弄出來的戲曲,為了真實性不出錯,這段劇情是徐凡找來5名農家子弟幫忙編寫的,就是為了讓百姓們,能深刻的了解到冬小麥的好處和優勢,學會如何種植冬小麥。

對於推廣小麥種植,徐凡是下了非常大的力氣的,不但是用戲曲宣傳,還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讓小麥價格比粟米高,加上小麥的產能又比粟米高,天下的百姓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部戲曲就大致於相當於後世的那種鄉村故事,這些故事徐凡都有免疫力了,但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好看故事,尤其是還發生在他們身邊,記錄他們自己的故事。

最後一幕石頭帶領百姓走上富裕生活的時候,台下的村民都紛紛拍手叫好,這太有代入感了,尤其是今年秋收之後,很多人家中都多了幾石糧食,這不和桃園村發生的事情差不多。

但還很多趙裡的百姓已經開始計算:“小麥的價格比我們的粟米要貴20錢一石,而且產量也高了三成,那麼桃園鎮的每個人不就比我們多賺了幾千。”

這已經是一筆讓農戶震驚的數字了,關中耕牛的價格也不過6000錢,桃源村每戶幾乎賺了一頭牛!

“你還忘了石頭他們還多種了一季大豆,這玩意兒能肥地又能賣了賺錢,一石大豆也有60錢,這樣一算的話,桃源村的每個村民能多賺上萬。”

這賬一算,所有的村民都轟動了,他們平時都是以物易物的,一年下來能有個三瓜兩棗,已經算是豐收,也就是今年徐凡又減稅又免搖役,才讓他們賺了點錢,想到不遠處還有人比他們賺的更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