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卻道:“要是天下都實行四個時辰工作製,那就相當於所有人都沒有吃虧,天子顧慮還是有道理的,從我大漢弄出水利紡紗車,紡織機開始開始,整個天下的增加的布匹產能何止十倍,要是不提升工匠待遇,真有可能提升出現陛下擔憂的經濟危機。”
伏生搖頭道:“這話我不信,這天下隻有缺貨物的時候,哪有貨物賣不出去的時候,陛下這太杞人憂天了。”
孔鮒想了想道:“為師也不相信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對於隻經曆過物資匱乏年代的孔鮒兩人來說,經濟危機有點太違反他們的常識了。
叔孫通道:“但這事情我們不支持陛下,墨家就會支持陛下,現在關中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張丞相的論戰上麵去了,卻沒有發現墨家這段時間也是動作不斷。”
孔鮒和府生一臉奇怪的看著叔孫通,這段時間墨家有什麼動作嗎?
叔孫通道:“一個月前,秦巨子招收了3名女墨者,分彆叫封夢,向莘,趙宓,她們都是長安城紡織女工。”
孔鮒愕然道:“秦巨子不怕流言蜚語?”
即便這個時代的封建禮教不像後世那樣嚴苛,但收女弟子這種事情還是極其少見的,更不要說這樣明目張膽的收了。
孔鮒對兩人道:“教書育人才是我儒家的根本。隻要大漢繼續大興教育,我儒家就不會衰落。”
孔鮒笑道:“墨家發展,我儒家難道就沒有發展,學派的發展終究要靠自己努力的。老夫今年已經七旬有餘了,今年上計之後,老夫就正式向朝廷請辭,到時候老夫舉薦你成為大漢的宗正。”
總之以前長安城的紡織女工被作坊主欺負,被家人欺負,因為人單勢薄,難以反擊,但現在他們卻有了墨家的保護了。
孔鮒和伏生一起觀看。
隻有儒家各大學派,都在拚命擴張他們的弟子,在有教無類的學術理念下,養豬的,放牛的,甚至奴隸,隻要肯學儒家都願意教導,知識快速向下兼容,導致天下一大半的士子都是儒家之子弟。
兩人奇怪道:“這些文章有什麼問題嗎?”
儒家之所以能成為天下的顯學,也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屬於他們發展的方向,那就是孔夫子說的有教無類。
天下的工匠多達百萬,而且在還快速增加,要是這些人都成為了墨者,即便是擁戴者,墨家勢力也會變得極其強大。再加上朝廷要以產業為天下的根本,繼續讓墨家發展下去,隻怕墨家要獨霸天下了。”
叔孫通無奈道:“這問題問題不大,關鍵是墨家找準了他們發展的方式了,墨家要繼續這樣做下去,我儒家隻怕會被他們超越了。
孔鮒道:“再不退下來就要被人嫌棄了。官員退休製度雖然是丞相提出來的,卻也是天子之意。”
伏生道:“多過師兄。”
叔孫通苦笑道:“墨家收了這三個女弟子之後,隻兩個月時間,整個長安城有一半的紡織女工都成為墨家的擁護者,上千女工都成為候補墨者,墨家在長安城的勢力大增。”
叔孫通嚴肅道:“諾”
這裡儒家說兩句好話,戰國時代的儒家還是極其先進的,當時各大學派當中,道家是屬於貴族的精英學派,法家大部分也是家學,教導的弟子非常少,墨家在戰國三分之後就沒落了。
而後孔鮒嚴肅道:“大漢的禮儀已經被天子改的亂七八糟了,但此時的天下仍處於巨變當中,究竟哪條禮儀符合現在的天下,哪條禮儀又不符合當世,這點為師也不清楚,為師希望你成為宗正之後,能夠完善大漢的禮儀製度。”
而後孔鮒看向伏生道:“大漢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多,天子對教育的重視也越來越強,現在光朝廷雇傭的夫子就有好幾萬人,為兄打算向天子提議,把教育提升到九卿等級,師弟你為教育令。”
上麵說的都是一些墨家幫助工人的事跡,當然大部分都是紡織女工,幫助紡織女工拿回自己的俸祿,又或者為女工撐腰,逃離的原生家庭,還有墨子幫助被欺負的女工把作坊主送進監獄的。
說著叔孫通拿出五月的《墨子月報》道:“老師,您看看上麵的文章。”
大漢五年九月十三日,關中。
叔孫通驚愕道:“老師您身體康健,何必如此早的退休?”
叔孫通真正擔憂的是墨家就有這樣的趨勢了。
觀中的秋日也是極其炎熱,萬裡無雲,沒有一絲微風。
但是是關中的百姓卻喜氣洋洋,辛苦一年終於到了糧食收獲的季節,今年風調雨順,加上關中很多村裡都貸款修建了小水渠,水車等農業增產的工程,關中的糧食普遍豐收。
對於秋收,大漢朝廷是極其重視的,天子下令,由廷尉,禦史大夫府牽頭,禁軍還派遣了兩營士兵作為護衛,三方組成督察隊,下到大漢各郡縣的收糧點,監督百姓納糧。
而這其中關中更是天子的重點,幾乎每個鄉都會有督查隊嚴密監管。
隻要有百姓狀告地方府衙多征稅,這些督察隊馬上關押住縣鄉的漢吏,等待隨後的查處,而督查隊則接管秋收事務。
今年還有新的變化,關中幾個多月的論戰,除了成就張良的威名,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關中報業大發展。
在論戰之前整個天下隻有三家報刊,每家都有大量的支持者維持月報的發行量,士林當中看到發行月報的不是大漢朝廷,就是法家,墨家這樣的學派巨頭,自然把月報神聖化了,這個時代書讀沒有幾本,很多人直接把月報看成是書籍,對上麵的內容更是深信不疑。
但論戰之後天下人發現,月報這玩意也沒什麼神聖性的,隻要有錢,再去朝廷登記,繳納一筆保證金,就可以刊發。
最重要的是,隻要創辦了月報,就可以把自己的文章登在月報上,讓天下人知道。這對想要名垂青史,成為諸子之一的學者誘惑太大了。
要知道即便當初他們和張良論戰,也不是誰都有資格把自己的文章放在月報上,讓張良來罵。即便是挨罵那也是要講學問,講資曆,那些年輕的博士,他們的文章還不夠格登上月報。
而隻要自己開辦月報,那麼想登自己的文章就輕而易舉了,於是長安城的月報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半年時間增加了幾十家月報,大漢的記者正式突破了上千人,關中文化界一片繁榮熱鬨的場景。
但月報多了,競爭壓力自然也就大了,這個時代印刷的成本太高了,又沒有點開廣告科技樹,大部分的月報成本都非常高,沒有財主在後麵支持,沒有官府支持,沒有足夠的讀者購買,月報普遍活不過三個月時間,於是很快大漢的月報又跌落到隻有十幾家的情況。
就這活下來的十幾家還有不少是有交易的。
在長安城很多博士一把年紀,學問高深讓人欽佩,現在卻也不得不求助,大漢新的暴發戶來投資自己的月報。
而在大漢因為紡織業,製糖等行業大發展,也有很大一部分爆發戶有錢,當他們看到如此學問宗師都求自己,內心激動之情可想而知,拿出幾十萬錢,同時把自己家的傻兒子介紹到宗師門下求學,於是雙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
麵對這種場景,徐凡就差罵他們是傻逼了,報紙是這樣發展是嗎?
我最開始要你們做布衣禦史,你們都忘記了,一個個都待在富裕的長安城當中,能找到什麼新聞,沒有新聞如何吸引百姓。
於是此次秋收,徐凡召集所有月報的主編,讓他們去鄉村采風,監督漢吏秋收糧食。
而且為了不讓他們和漢吏狼狽為奸,徐凡還重金懸賞,每抓捕到一個貪贓枉法的漢吏,朝廷獎勵報刊1萬錢。
麵對金錢的誘惑,這些月報主編大量派遣年輕的記者,進入關中鄉裡,中原鄉裡。
年輕氣盛的他們並不知道這其中的金錢交易,他們懷揣夢想,決定做一名布衣禦史,為民請命,甚至有一些士子還怎麼跑去便宜的鄉村,大漢的第一代記者終於有幾分他記憶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