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天竺往事(1 / 2)

大漢曆十九年,六月十五日,長安城。

劉濞的父母在接到他的光報之後,從沛縣老家趕到了長安城。

而後劉濞帶著父母在長安城遊玩了大半個月,在親自送他們回老家的火車上。

七月五日。劉濞這批軍官回到太尉府,他們沒有一個人選擇放棄成為探險隊的主將。

於是大漢朝廷正式開始了對他們的培訓,而培訓的內容也大大超乎劉濞他們的想象,他們本以為培訓是和軍事有關的。

結果卻是找來學府的十幾位夫子,上教他們天文星象,下教他們山川地理的走勢,中間再教他們洋流季風的知識,會遷星術,懂六分儀,看天象就能預知風暴等等知識。

還要有一定的木匠手藝鐵匠手藝,甚至還有農家的人教他們荒野求生,教他們在不認識一種植物的時候,大致分彆哪種植物是能吃的,哪種是有毒的。

雖然這些軍官成為艦長的時候,已經培訓了一部分天文地理的知識,但他們日常航行的地方幾乎相當於大漢的內海,最遠的距離都不會超過一個月的行程,這十幾年時間,這片海域的季風洋流暗流等各種情況,他們不能說是了如指掌,那也大概的掌握了。

所以成為大漢艦隊的艦長,專業性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但因為團隊上有這方麵的人才,不需要他們太過於精通,但想要環球行情,顯然以他們現在的水準是遠遠不夠的,徐凡派他們出去是想了解世界,不是想讓他們去送人頭,自然準備,越充分越好。

所以他們學習任務非常重,幾乎每個人學習的書籍都有半人高,考學府的士子都沒他們勞累。

因為培訓並不屬於封閉式的,所以劉濞也經常拿著書籍回沛侯府,有時候遇到了不懂的問題,還會請教劉如意這個高材生。

本來劉如意是非常欣喜的,想要教導這位年紀比他大一輪的兄長,結果上麵很多題目的內容他也看不懂,他也要請教夫子。

這讓劉如意有點尷尬,尤其是這位兄長的學習勢頭,五更起,三更睡,手中總是拿著一本書籍在這裡背誦,弄得他都不知道誰要準備中考了。

某這段時間是不是太懈怠了?

去水上樂園的次數是不是太多了?

劉濞都內卷成這樣了,劉如意也隻能咬牙,天不亮就起來讀書。

大漢曆十九年,七月十日,天竺,耽摩粟底城。

海外再次出現一支龐大的艦隊,這是胡亥帶的天竺商社的船隊。

但他也吃驚耽摩粟底城的變化,和一年前相比,耽摩粟底城大變樣,簡易的木質碼頭已經被徹底拆除,改成了石製的碼頭,為了修這個碼頭,張永弄了三個磚窯,兩個水泥窯,征召兩千天竺民夫,這才把碼頭區的麵積擴大了5倍,能夠二十餘艘萬料的巨型海船。

胡亥入城之後驚訝道:“沒想到你還有治國之才,留在韓國當一名軍官,真浪費你的才能。”

張永道:“某這也是推行朝廷的政策,當初像某這樣的軍官都是接受過培訓的,在大漢能做到這一點的軍官,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多。”

胡亥道:“你這也太謙虛了。”

耽摩粟底城城內的樣子也大為改變,貧民,乞丐,奴隸大量減少,貧民窟也被拆,修了大漢式的裡坊,裡麵的百姓雖然窮,但好歹有一間能遮風擋雨的稻草屋,經過了一年多的改造,這座城市已經有一兩分大漢的樣子。

大量的貴族被胡亥拉走之後,貴族留下的土地被均給當地的百姓,當地的貴族和奴隸大量減少,農戶增加,而且張永不禁止,當地的農戶自發的開墾土地行為,並且還會給他們少量的幫助,這極大地提升了農戶種田的積極性,開拓土地的積極性,城外的水稻田明顯提升。

當初胡亥和張永隨意的行為,卻極大地加快了天竺文明的進步,就像在一塊平靜的水塘當中,砸下了一塊巨石,引起了巨大的波瀾。

此時天竺文明的進度的情況很像大漢曆史上西周和春秋時期。

天竺的刹帝利和婆羅門掌握了這個文明所有的宗教權力,政治權利,經濟權力,這片文明所有的土地都是貴族神廟所有製。

首陀羅依附在這些貴族的土地上耕作,但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比大漢春秋時期的百姓還要更差一些,有點像毛子的農奴,隻有供養刹帝利,婆羅門階級的義務,沒有一絲權利。(最近弄了兩本天竺書,查了一下,發現他們這個時代還處於奴隸製時代,連戰國都比不上,應該處於春秋往上的時期,雖然已經有少量的自耕農,但絕大部分土地都是屬於貴族,小農經濟全麵在這片大地上鋪開,大概是是幾百年後的南北朝時期。)

但胡亥和張永分田地的行為引起整個天竺震動。人都是趨利避害,即便是首陀羅,不可接觸者也想過些好日子,當他們知道有一個地方可以給他們分土地,而且還不在意他們的身份,他們自然不會管這夥人是不是異族人,是不是什麼外域天魔。

天竺的底層百姓之所以被這些宗教洗腦,是因為他們無路可走,隻能在宗教上尋找心靈的寄托。

但這世界是物質的,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誰管你婆羅門,刹帝利死活,到手的土地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在知道耽摩粟底城分地之後,四周城池國家的首陀羅,不可接觸者,紛紛逃到張永的地盤。

張永來者不拒,張永這批軍官是經曆了大漢開國時期的軍官,文化水平可能不算太高,但他們的行動力,組織力卻是最高的,大漢開國時期這種事情太常見,很多軍官占據一地之後,會直接轉為縣令縣長維持一地秩序。

張永也接受過政務培訓班的培養,知道如何組織百姓,讓他們開墾土地,組織產業生產,維持一郡縣的健康運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