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下達完命令之後,李德卻是一臉苦悶道:“陛下,您這樣增加工匠的俸祿,就更加沒有人願意去屯墾了。”
李德成為了大漢假相之後,主抓屯墾,農業與水利工程建設幾方麵的事務。
這其中農業和水利建設還好辦,大漢每年都有二十億的專項的資金,用來興修水渠,修農村馳道補貼給農戶。
加上新式的耕作技術,化肥技術,以及抽水機的普及,大漢糧食的畝產一直在提升,關中糧食產能已經普遍達到了3石每畝。
普通農戶一年的收入可以突破12000錢,要是靠近城池的農村再弄一點副業,賣點蔬菜水果,雞鴨等家禽,一年2~3萬錢的收入是輕輕鬆鬆的。
這在大漢的農戶當中是妥妥高收入人群,按照大漢的標準,年收入破萬的農戶屬於中戶,年收入達到3萬就是屬於富戶標準,在大漢屬於小康之家。
醫療,教育,住房都不會成為這個家族的阻礙了,當然不是阻礙不代表什麼問題都沒有,看得起病,不代表所有的病都能治的好,上的起學,不代表一定能考得上學府。但總的而言,關中的農戶算的是這天下農戶當中最幸福的一批人。
但就是因為關中的條件太好了,關中的百姓就更加不願意去其他地方去屯墾。
吹成魚米之鄉的江南又能怎麼樣?能比得上他們天府之國的關中?號稱玉石瑪瑙遍地的西域,那也不過是吹風沙的地方,遼東南洋,那也隻是化外之民待的地方。
關中的百姓驕傲的認為自己的家鄉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他們根本不願意去其他的蠻荒之地。
所以對李德來說,每年最頭疼的事情反而是,安排關中屯墾的名額,誰都不願意離開富饒的關中,但偏偏天子又看重公平,把屯墾的名額平均分給天下各郡。
像大漠,河北,蜀中這些地方不是人口稠密,山多地少的地方,就是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他們對朝廷安排的屯墾大致是滿意的,畢竟他們在家鄉也沒什麼出路,屯墾了還能獲得一小塊土地。
但在關中,三川郡,陳郡,會稽郡等富裕的郡縣,他們本身待的地方就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怎麼願意再去寒苦之地?
所以每年都跟打遊擊戰一樣,要抓人去屯墾。而現在朝廷又要增加最低俸祿標準,這顯然是極其有利於這些工業郡的,他屯墾的工作自然就變得越發艱難了。
徐凡寬慰道:“屯墾和增加俸祿是相輔相成的事情,沒有假相你每年安置幾十萬青壯屯墾,大漢的產業根本吸納根本不了每年成年的青壯,而且沒有屯墾擴張的市場,大漢的產業也容易飽和,到時候工匠不要說增加俸祿了,隻怕俸祿還要下降。”
“而且我大漢占據了這麼多土地,但要是沒有我們自己人去開拓,這些土地隻能得而複失,屯墾政策是我們整個大漢都受益的政策,那就要我大漢百姓同時承擔這個責任。”
可能是皇帝做的久了。徐凡越發覺得公平真是一種很奢侈,很珍貴的東西,大漢為了維護這份公平,每年要多花好幾億錢,隻為所有的人都共同承擔這份屯墾責任。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大漢所有階級都不滿,但因為分擔了壓力,所有人都能壓抑這股不滿。
難怪曆史上那麼多強盛的王朝,打下了那麼大的疆域,終究還是丟失了,每年安排幾十萬百姓戍邊,這不亞於每年都要打一場大仗,還要安撫國家內部百姓的不滿。在封建王朝那種本就不平等的製度下,這根本是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封建官僚也不願意做這麼辛苦的事情。
他們隻能撿簡單的事情做,駐紮一支軍隊,守護這片龐大的土地,但沒有百姓的軍隊隻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還是在這片土地上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即便工業國做到這樣的事情,那也是死命壓榨本土的百姓。逼著這些百姓沒有選擇,隻能流落異鄉。
想到曆史上的經驗,徐凡內心有一種預計,像大漢這樣每年大規模的屯墾,會在他之後結束,他不想辦法做這困難的事情,後世的子孫就根本做不了。
而沒有足夠的百姓駐紮在當地,大漢現在龐大的勢力,能不能保住其中的一半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大漢曆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少府令府衙。
陳愛民一坐上自己的工作位,張揚神神秘秘笑著道:“愛民,有大好事。”
陳愛民滿不在意拿出算盤準備工作道:“什麼好事?”
張揚笑道:“朝廷又要頒布均富貴法令了,我等的俸祿會增加一成,而且接下來幾年還會不斷增加。”
“嗯!”陳愛民點頭開始撥弄算盤。
“什麼嗯!你們這些年輕人真不知道感恩,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幾年前我們的俸祿可連現在的一半都沒有,長安米貴,要不是朝廷的福利待遇好,就這點俸祿,某早就自己去做掌櫃了。這次再增加俸祿,某打算在長安城買一座宅子,靠近中學,好讓允兒更好的學習。”
少府其他漢吏今日也是極其激動興奮的,可以增加俸祿,誰都高興。
果然到了下午,少府正式下了通知,他們所有人的俸祿增加一成,從今年的9月開始算。
同時這?命令也下達了到了少府各大的工廠當中,輿論宣傳也開始跟上。
大漢丞相周勃,在九月的大漢月報特彆周刊上,發表了向小康之治全麵進攻的文章。
文章中重點介紹了大漢的《最低俸祿標準》政策,說這個政策是大漢實現全麵小康之治的戰車。大漢將會根據產業發展的速度,不斷增加最低俸祿,這個政策將在三年內,讓大漢五成的百姓年收入突破三萬錢,成為小康之家,六年內讓大漢七成的百姓,成為小康之家,而後周勃暢想當他結束任期的時候,大漢基本完成小康之治。
周勃的文章引起了整個關中乃至大漢的轟動,大漢的各大月報紛紛轉載他的文章。以前大漢有《均富貴法令》,但那也是隻是臨時性的措施。
而現在朝廷想把這個朝廷正規化,法令化,各大報社的主編都寫文章討論這項政策對大漢的影響力。
其中讚成這項法令的主編,認為朝廷這是實現大同之治必由的道路,是最可行最清晰的道路,每年的進步可以清晰可見,大同理想將不再遙遠。
而不讚成這項法令的主編則認為,這項政策太過於偏激,會像子貢贖人一樣,形成反向的效果。大漢的作坊也不是那麼好經營的,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坊倒閉破產。
而這項法令將會持續增加大漢作坊的生產成本,直至這些作坊主難以承受這些增加的成本,最後不得不倒閉破產,而作坊都倒閉了,工匠不要說增加俸祿了,連差事都找不到。
讚成和反對的勢力相差無幾,雙方在月報上打的不可開交,倒是讓大漢的報紙行業,增加了一倍多的市場,很多原本不看月報的人形成了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