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農社帶來的改變與收編(2 / 2)

趙裡村民現在已經把增加收入的希望放在玻璃大棚當中了,隻要反季節蔬菜能銷售的好,他們今年的收入不但不會下降,甚至還有少量的增加。

甚至趙裡的村民都有點慶幸農家來的正是時候,農家在趙裡建設農社之後,主要就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這裡的農戶組織起來,按照土地和自願原則10戶組成一組,大家在一千多畝的土地上,共同勞作,共同收獲。

工作之前大家約定好,田地占五成的股份,餘下的五成股份則看勞動,一個壯勞動力算十分,婦女勞動力算八分,老弱孩童則算五分。

經過了大漢30年的義務教育,即便是農戶大部分也是認識字的,簡單的四則運算也是會懂,所以每一家都能清晰的算出自己出了多少力,專門的會計都不需要了。

而後在農家學者的規劃下,這些土地七成種糧食,三成種棉花,芝麻,葵花,花生等經濟作物,因為大部分青壯失去了工作回歸鄉裡,還弄了幾個小養殖場,儘量讓所有人都有差事可以做。

這種小規模的互助組也是農家有十幾年經曆總結出來的,農社建立的太大,人員就難以管控,內部人員的關係就會變得複雜。容易偷奸耍滑,渾水摸魚,這種能不能處罰的話,這樣反而會影響生產的效率。

和10戶人的小組,大家之間都相互認識,相互監督,偷奸耍滑者很容易被其他村民排擠出農社。

而這樣集體勞作之後,以前舍不得用的化肥可以用上,以前種植不過來的棉花,今年平均種植的麵積翻了一番。

甚至還可以向村裡租借拖拉機來耕作,去年拖拉機的價格是15萬錢,對於普通的農戶來說太貴了,買不起。

但對整個趙裡來說,15萬錢就算不得什麼了,每戶拿個1000錢出來,這筆錢就出來了,趙裡集體的名義購買了兩台拖拉機,想要使用拖拉機的則要付一日300錢的租借費用,外村人租借則需要付500錢,最開始很多的村民還覺得購買拖拉機太貴。

但很快他們就覺得太劃算了,拖拉機的效率太高了,像他們這樣的熟地,隻要2日的功夫,一個小組的田地就可以開墾完,最重要的是拖拉機的犁深,牛犁地最多犁個10cm,而用拖拉機犁地卻可以犁20cm,能讓土地變得更加肥沃不說,還能搶出不少春耕的時間。

趙裡的村民隻要用過拖拉機的紛紛搶著租自己家的拖拉機,畢竟春耕就是搶時節的時候。

而其他的村莊的農戶,在知道拖拉機的高效率之後,也紛紛租種趙裡的拖拉機。

在經曆了春耕,夏收,秋收,秋種,一年下來,拖拉機使用了近200天賺了8萬餘錢,就這兩台的拖拉機小隊一年時間就賺回了一半的費用,這個時候趙裡的村民才意識到自己賺大了。

第二個讓趙裡村民覺得自己賺大了的時候,則是在秋收的時候,今年秋收因為有小組互助,加上農家指導施肥,趙裡田地的畝產增加了兩成左右,普遍達到了3石半,這是一個極其讓人吃驚的數字。

要知道大漢的開國後均田,極大的提升了普通百姓的種田積極性,而後又是推廣鐵製農具,推廣水利設施,推廣各種農業技術,大概10餘年的時間,關中的畝產由一石多漲到了三石。

但自耕農能提升的生產積極性就到此為止了,生產積極性也不是萬能的,自耕農代表的生產效率最多也隻能把田地的畝產堆到三石,這個畝產幾乎停留了近10年時間,沒有太大的增長了。

再加上大漢產業大興,各種工廠開的越來越多,需要的工匠也越來越多,大漢的農戶隻要計算一下,去城裡打工幾個月也比自己待在田地裡賺的錢多。

所以大漢的農戶一般都是跟做完之後去城裡打工幾個月秋收之後再回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反而是減低了在田地當中投入的勞動。

在這種情況下,要不是大漢不斷的降低農業稅,糧食的產能不但不會上漲,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下降。

而今年趙裡,畝產增加半石,就相當於增加了幾十石的糧食收入,增加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也讓他們收入增加,棉花是一種比糧食收益高三倍左右的經濟作物,但相對的要投入的勞動力也更高,以前自耕農的時候,農戶種植的數量一般不會超過十畝,因為種植的太多了,采摘就采摘不過來了。

而現在有小組之後,大家可以集中起來種200畝的棉花,也可以采摘的贏,再加上施肥之後棉花的單產增加,這些經濟作物讓這裡的農戶每家增加了差不多3000錢的收入。

所以這裡所有的村民在秋收之後,都弄算盤算自己家的賬,發現大漢雖然還處於經濟危機當中,農作物的價格也減少了,還少了一筆打工的俸祿。

但農業生產增加的產能,經濟作物增加的收入,差不多彌補了這個空缺,有些收入高的合作組,甚至在今年還增加了上千錢的收入,八成的村民收入大致持平,隻有不到一成的村民,收入比去年差一點。

而現在要是玻璃大棚也賺錢了,那他們趙裡實現了在經濟危機當中還增加收入的奇跡。

就這樣懷著忐忑的心情,留在此地的村民不斷的望著長安的方向。

“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的鐘聲響起,指針已經指上了9點。

這是胡亥回到長安城給自己家鄉帶的一點福利,在趙裡小學附近,修了一間五丈高的鐘樓,四麵都有顯示時間的指針,這裡的村民隻要抬頭就知道現在是幾點了,當然這些村民還不習慣24小時的時間製度,他們還是更喜歡換算成十二時辰。

“突突突”的拖拉機聲音響起,所有的村民看向聲音響起的地方。

趙裡村民很快就包圍了拖拉機車隊問道:“賣的怎麼樣?”

江武激動道:“賣了30餘萬錢。”

“彩!”所有的村民都歡呼起來了,第一批反季節蔬菜就賣出了如此高的價格,一個冬天下來,每隔10天他們又可以再采摘一次,反季節蔬菜最起碼可以賣個兩三百萬的價格,兩年玻璃大棚的成本就回來啦,後麵的就是純賺的了。

農村的消息說封閉也封閉,但說暢通也暢通,在所有鄉村都為經濟危機哀嚎不已的時候。

但不少的農戶就發現了,那些有農家的村裡,收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不少的增加。有農社的地方,糧食的產能會增加,經濟作物的收入也會增加,即便不外出打工也能賺到錢。

大漢的百姓還是極其務實的,既然知道農社能增加他們的收入,這些農村的裡長,紛紛跑到有農社的村子,求農家也能到他們村來組建農社。

當初吳越帶來了100多個農家學子,在整個關中建立了100多個農舍,現在這些農社就成了最好的宣傳榜樣,整個關中有上千個村裡求農家建立農社。

麵對這種情況,吳越一方麵向上郡的農家總部求援,一方麵又向徐愛民彙報這種情況,請求農學院的學子幫助。

長安城,燕宮。

徐愛民帶來了關中上百個農社的信息對徐凡道:“父親,關中建立了農社的村裡,普遍增加了上萬石的糧食產能,棉花,芝麻,花生等經濟作物增加百萬石,關中糧食產能停滯了近10年,再次發生增長,這都是農家之功勞。”

徐凡道:“你弄過來的化肥也是功勞之一。”

徐凡明白這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徐愛民道:“關中是朝廷的根本,朝廷應該推廣農社模式,增加糧食的產能,但朝廷不能放任民間自己組織,孩兒認為吳師的才能足為大司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