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後世不勝唏噓的是,“下半場”的唐玄宗就像換了個人,成了無道之君的典型。他任用**甫、楊國忠這兩個奸相,把國事都交給他們,自己沉迷在楊貴妃的溫柔鄉裡。
不久,張九齡所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不幸應驗。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中央王朝,發動了戰亂。
這是一場地方軍政勢力是同中央王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也成為了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
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有人統計,現在的語文課本從小學到高**選杜甫詩十五首,考察這些詩作的背景,會發現它們多數都寫於安史之亂。確實,杜甫詩作不論從數量還是水平,都在安史之亂中達到了最高峰,可以說正是安史之亂成就了杜甫“詩史”、“詩聖”的地位。
都說“國家不幸詩家幸”,經曆了安史之亂的詩人杜甫則是幸也不幸。幸運的是,他的詩作升華於亂世;不幸的是,他因亂世曾成為叛軍的階下囚,又因亂世而過早離世。
杜甫生於開元前一年,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是沐浴在真正的盛世中的。他出身文學世家,先祖是晉代儒將杜預,祖父是初唐的“文章四友”之一杜審言。少年躬逢盛世,家境又不錯,那時的杜甫可不是後來我們熟知的憂憤沉鬱的形象。初中課本所選的《望嶽》,最能代表當時杜甫意氣風發的心態。
此詩作於開元二十四年。當時杜甫二十五歲,之前曾到洛陽參加科舉考試,未中舉。沒中就沒中吧,反正還年輕,這太平年景,機會多著呢,於是杜甫前往山東,在時任兗州司馬的父親那裡住了好幾年。後來,他又和朋友在河南、河北一帶漫遊,其中就有李白。這段日子,在杜甫的筆下形容為“裘馬輕狂”。
即便是盛世,也不能總是“裘馬輕狂”,當杜甫結束了壯遊,打算循規蹈矩的走功名之路時,卻趕上了盛世的下半場。
杜甫於天寶六載三十五歲時再赴長安應試,結果奸相**甫一個都不錄取,對唐玄宗說因為盛世治理的好,已經“野無遺賢”了。這下可苦了杜甫,進取之路被阻,他困守長安八年。
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開始還是難以接受,但此時他已年四十四,為生計不得不接受了這一所學無用的官職。
授官之後,杜甫回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誰知剛進家門,杜甫就聽到妻子嚎啕的哭聲、幼子餓死的噩耗:“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悲憤之下,結合回鄉一路所見,杜甫寫下了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有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杜甫不曾想到,幼子餓死竟是安史之亂的“預警”。就在這一年的十二月,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三)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這是安史之亂中包括文人誌士在內的每一個“黎元百姓”的最真實寫照。
“漁陽鼙鼓動地來”,叛軍聲勢浩大,兵鋒甚勁,自河北一路南下,連續攻下汴州(開封)、洛陽,好在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擋住了史思明後援兵力,而封常清、高仙芝在潼關守住了長安的門戶,安祿山的大軍一時首尾難顧,形勢十分有利於唐軍。
但此時唐玄宗聽信讒言,怪封、高隻守不攻,竟將二人處死,替換的是已經告老還鄉的名將哥舒翰。哥舒翰繼續執行封、高堅守的策略,但玄宗嚴令出擊,哥舒翰揮淚出關,結果被叛軍打了一場殲滅戰,唐軍主力儘失,長安失守。
叛軍“大索三日,民間財資儘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
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在馬嵬坡,將士嘩變,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兵變之後,玄宗繼續入川。
太子李亨北上甘肅靈武(朔方節度使駐地,安史之亂兩京陷落期間唐軍的大本營),756年自行登基,遙拜玄宗為太上皇。
此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被俘的還有大詩人王維。他們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
儘管個人遭遇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在叛軍據守的長安,杜甫困在那裡已逾半載。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三月,時值暮春,觸景傷懷,杜甫創作了曆代傳誦的五律詩《春望》。
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聽說後,冒險從城西金光
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
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歎和憤懣。
後來,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這年九月,長安收複。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
杜甫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
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彆”(《新婚彆》《垂老彆》《無家彆》),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彆。“
就這樣,兩個兒子戰死、家中隻剩老翁和幼孫的老嫗自己應征而去。
何其無奈、何其荒唐!這就是亂世“黎元”的悲慘世界,對此,杜甫無能為力,隻能奮筆直書。
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四)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風,飄颻吹我裳。”
國難中的黎元,真是苦海無邊!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和《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
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