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望向王維。
王維凝眉良久,長歎一聲:“清絕至此,維亦不複為繼也!”
王維語罷,起身奔向庭院,對男子拱手施禮:“敢問兄台高姓大名?幸然得識,相見
恨晚也!”
男子後退一步,抽身還禮:“承蒙閣下謬愛,在下襄陽布衣,孟浩然。”
王維和孟浩然的友誼從此開始,直至兩人均以田園詩名聲大振,人稱“王孟”。
縱觀唐朝曆史,科舉落榜生的名單裡,總是有一眾後世大名鼎鼎的詩人。首當其衝的應該是孟浩然,他是一位臨場發揮極差的考生:筆試和麵試都考砸。
麵試,在唐代科舉考試中叫“乾謁”。這是唐朝的一種風氣,文人可以向有影響力的大人物送上作品,接受他們的問詢和考察,博取好感。
曾經有過乾謁很成功的詩人,比如李賀接受韓愈的麵試,讀了其代表作《雁門太守行》,聲色壯麗叫韓愈拍手稱好,收了李賀做學生。
但是孟浩然就是反例了。他的機遇非常好,遇到的麵試官是當朝一把手——唐玄宗,但是孟浩然同學給皇帝讀了一首牢騷詩。
真是要了親命了。
《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
多次落第後的孟浩然鬱鬱寡歡,此時王維正在宮中太樂署任職,於是便邀請他入宮作客,以儘地主之誼,也幫他散散心。
雖然這裡是皇宮禁地,外人不得隨意入內,但王維在宮中認識人很廣泛,經常結識皇親貴族,高官公卿,帶個人進去還是沒有問題的。
兩人正在飲酒作詩,不亦樂乎。突然聽見外麵一聲喊,“皇上禦駕到——”,不知道什麼原因,很少來太樂署的皇帝,今天破天荒地進來了。王維嚇得直哆嗦,匆忙之間,讓孟浩然躲進了床底。
唐玄宗進來後,自然看到成雙的酒杯在桌子,也見到了王維的慌張神情。跪在地下的王維見瞞不住了,更不敢欺君罔上,趕忙稟報實情。
唐玄宗卻很高興:“我聽說過這個人很有才學,卻沒見過,怕什麼呀?還要躲藏起來!”接著吆喝孟浩然趕快出來。
唐玄宗詢問孟浩然的詩作,不知道什麼原因,也可能是緊張過度了吧,孟浩然腦瓜好像霎時短了路,施禮後張嘴就背誦:
北闕休上書,南才歸蔽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號稱“梨園祖師”的唐玄宗,琴棋詩書畫卻樣樣精通,聽了那句“不才明主棄”龍顏就不悅了,慍聲說道:“你從沒求我做官,我也不曾拋棄你,為何打胡亂說?”說完,拂袖而去。皇上的話,從來都是一言九鼎的,這幾句話,就判定了孟浩然的仕途。
事後王維哭笑不得,孟兄為啥不背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裡麵既有八百裡洞庭的壯觀景象,也有你發揮聰明才智報效國家的願望,皇上橫聽豎聽都會滿意的,偏偏去背一首牢騷詩!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你自斷了仕路也!
看到這段傳說,你就明白了孟浩然抓不住重點得有多致命。
更要命的是,孟浩然還死不悔改。
一次,采訪使(官職名)韓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薦他。正巧孟浩然家裡有老朋友來,喝酒非常高興,有人說:“你與韓先生有約定。”孟浩然斥責他說:“已經喝酒了,哪有時間管他!”最終沒有赴約。韓朝宗大怒,來告彆,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後來,張九齡在擔任荊州刺史時把孟浩然征聘在幕府中,結果後來幕府撤銷了,孟浩然隻好離開。
還有一個例子,開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養病,本來快好了,正好好友王昌齡來訪。孟浩然設宴款待,有一道菜曆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肴——漢江查頭鯿,肉嫩味鮮。一高興,任性的孟浩然把郎中不能吃魚鮮的囑咐丟到了九霄雲外,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來。兩人桌上觥籌交錯,海吃胡喝,相談甚歡。
剛過幾天,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時,孟浩然的癰疽複發了,就此永遠閉上了眼睛,時年52歲。真的是“不聽郎中言,頃刻死眼前”。有句古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想必王昌齡對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輩子!
孟浩然的任性,坑了自己也坑了隊友。
所以,“月照一孤舟”的生活狀態,可能才更適合作為詩人的孟浩然。
(二)
從孟浩然幾篇代表性詩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經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之少。”
《春曉》是孟浩然的詩作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首,這可能是許多兒童在唐詩啟蒙中最先接觸到的一首經典之作。
孟浩然少年時期正是武後執政的時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孟浩然並不認同武周皇帝搶奪李唐王朝皇位的做法。孟浩然十六歲時,武後走下神壇,李顯即位,匡複李唐王朝,這讓孟浩然感到歡欣鼓舞。
中宗李顯即位後,宰相張柬之受到武三思的排擠,被貶為襄州刺史。這一年,孟浩然去襄陽參加科舉考試,孟浩然初露頭角,就取得了全縣高考狀元,張柬之非常欣賞孟浩然的才華,宴請了
他。沒多久,張柬之又接到了流放嶺南的詔書。一頓舟車勞頓後,八十多歲的張柬之,病死在流放途中。張柬之的死,都對孟浩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開始重新審視人生,最後決定放棄襄州府試,再次隱居鹿門山。
在孟浩然所居住的鹿門山澗南園中有一片桃林,林中有一間專為在桃子成熟的時季看護桃子而建的草廬。桃花綻放的春天,青年孟浩然常常獨自一人到草廬中溫書研習。
春夜裡的草廬中,孟浩然就著昏黃的燈光讀書。讀到疲倦時,他才熄了油燈,裹緊被子進入夢鄉。夢裡仿佛聽到風雨忽至,草廬外的聲響讓他睡不踏實,直到天色大亮才醒來。在要不要起床的遲疑之中,他忽然想起昨夜風雨交加,桃園裡的桃花不知會掉落多少,起身推開窗子,他看到春雨過後桃園裡花落滿地,聽到樹上的啾啾鳥鳴,於是寫下了這首家喻戶曉的經典唐詩《春曉》。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複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