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悵望待秋鴻(2 / 2)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 2717 字 9個月前

盧照鄰的“風疾”,最有可能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麻風病。

麻風病或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瘟疫,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步。古埃及已有麻風病人,在第四代法老王宮遺址內發現的陶罐上(公元前1411年—公元前1314年),有類似瘤型麻風“獅麵”的刻繪。印度學者根據公元前1400年時的梵文紀典《吠陀》,認為麻風病在印度流行至少3000多年。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瓦片已有令麻風病人遠離城市的法律條文。

中國有關麻風病的最早記載,是《戰國策》中引用的殷商時期(公元前1066年)箕子漆身以避殺身之禍的史料。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11年)的記載大量增多,例如,有一個叫豫讓的刺客,化裝成麻風病人,行刺另一個諸侯國的國王。

麻風病,是由麻風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麻風病症狀和盧照鄰的自述十分吻合。

麻風病困擾了人類3000多年,人類與麻風病的鬥爭也持續了3000多年。現代醫學揭示了麻風病的機理:由麻風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種極為慢性且傳染性較低的疾病。特彆是20世紀40年代初,碸類藥物治療麻風病被證明有效後,化學治療時代來臨,麻風病人不再束手等待死亡。

但麻風病人仍然難為社會所接受。1954年,法國慈善家佛勒豪在巴黎發起建立“國際麻風節”,呼籲人們寬容對待麻風病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自由,鼓勵和幫助他們得到與其他病人一樣的治療和生活。此後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就是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時至今日,麻風病在醫學上已“不足為患”。多種藥物聯合化療能夠在6—12個月內完全治愈麻風病,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避免任何殘疾的發生,已經徹底治愈的麻風病患者完全沒有傳染性。治愈病例不斷增多,加上防治措施的普及,在世界範圍內消滅麻風病指日可待。儘管如此,人們對麻風病的認識似乎並沒有跟上現代醫學的步伐。

戰勝糾纏人類3000多年的麻風病可以靠科學,那消除社會對麻風病人的恐懼和歧視該靠什麼呢?

1350年前的盧照鄰,知道自己的病已經沒有辦法醫治,就在具茨山下買幾十畝田地,引潁水環繞住宅,又事先為自己造好墳墓,他就睡在墓中。

(二)

盧照鄰現存詩作中,以“染疾”為界可以明顯的分為兩個時期:前期詩人壯誌淩雲,才華橫溢,作品格調相對高昂,感情奔放;後期詩人為“風疾”所折磨,痛不欲生,處境困危,詩歌境界幽寂,風格趨向悲涼、淒苦。

盧照鄰早年在任鄧王府典簽期間出使西北,親臨塞外,耳目所及、心有所感,曾經沿用樂府舊題,寫下一些頗具剛健之氣的邊塞之作,情真意切,很能反映他當時的滿腹才情及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詩歌感情基調激昂慷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