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主每憂人,節使恒在邊。
兵革方禦寇,爾惡胡不悛。
吾竊悲爾徒,此生安得全。”
岑參被困於“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隻能滿眼淚光地目睹著生靈塗炭的戰亂慘象,改道自陸路北上,混跡在難民中逃往成都。這個昔日馳騁邊塞沙場的英雄,能做的也就是用詩歌記錄下地獄般的人間災難。
落筆的時候,岑參泣不成聲淚水裡,既有讓他束手無策的殘酷現實,也有他無力改變現實的悲傷。
終於,他一路輾轉到了成都,客居在成都客舍。
這期間,岑參寫下《送綿州李司馬秩滿歸京因呈李兵部》,表達思歸長安之情:
“久客厭江月,罷官思早歸。眼看春光老,羞見梨花飛。劍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因君報兵部,愁淚日沾衣。”
岑參一路上顛沛流離,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病倒在成都客舍,東歸無望。此時,岑參內心,對國家內亂而傷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感到無比煩憂。
城中的風景名勝,往往能為詩人內心提供片刻的舒緩。
成都的張儀樓臨劍南西山和岷江而建,登樓俯瞰全城,成為岑參排解心中憂愁的最好方法。有兩首詩作可為代表。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常愛張儀樓,西山正相當。千峰帶積雪,百裡臨城牆。煙氛掃晴空,草樹映朝光。車馬隘百井,裡閈盤二江。亞相自登壇,時危安此方。威聲振蠻貊,惠化鐘華陽。旌節羅廣庭,戈鋌凜秋霜。階下貔虎士,幕中鵷鷺行。今我忽登臨,顧恩不望鄉。知己猶未報,鬢毛颯已蒼。時命難自知,功業豈暫忘。蟬鳴秋城夕,鳥去江天長。兵馬休戰爭,風塵尚蒼茫。誰當共攜手,賴有冬官郎。”
《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唐代詩歌作為一種文獻的證據,更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岑參《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中,“車馬隘百井,裡閈盤二江”,堪稱重要的城市文獻。前句反映了城市車水馬龍的繁華和街道的“井”字布局,體現了成都曆史城市的基本肌理;後句的“裡閈”指城門,軌躅八達,裡閈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室,展現了唐代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即依山傍水,依水而建,城內道路縱橫,民居相連,城中的建築密度比較大。
唐代成都城市建築營造的高水平還體現於人文居住,其時高檔住宅已體現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勝跡不在遠,愛君池館幽。素懷岩中諾,宛得塵外遊。何必到清溪,忽來見滄洲。潛移岷山石,暗引巴江流。樹密晝先夜,竹深夏已秋。沙鳥上筆床,溪花彗簾鉤。夫子賤簪冕,注心向林丘。落日出公堂,垂綸乘釣舟。賦詩憶楚老,載酒隨江鷗。翛然一傲吏,獨在西津頭。”(《過王判官西津所居》)
在與好友楊炎聚談時,岑參寫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黃。逢君開口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