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獨愴然而涕下(2 / 2)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 2671 字 9個月前

想當年,燕國國力在七國中最弱,剛剛上任的燕昭王禮賢下士,節衣縮食,使燕國日益昌盛。同時他開始招賢納士,使各國的人才源源不斷投奔過來,樂毅就是其中一個。

燕昭王非常器重樂毅,封他為亞卿,事無巨細,幾乎什麼事情都同他商量。可以說樂毅的成功是源於他遇到了明主燕昭王,才使他淋漓儘致的發揮自己的才乾。

陳子昂想到了自己,一生的抱負難以實現,感慨生不逢時,沒能遇到明主,何談建功立業?

向前,已看不見古代的賢君,向後,亦望不見當今的明主。陳子昂淚水浸濕了衣襟,吟出這首流傳千年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契丹一行讓陳子昂感覺到了無力、無奈和無儘的孤獨:“天地無限,竟無我立錐之地!”

陳子昂曾先後兩次“出差”塞外,一次是隨喬知之前往張掖、居延平叛,一次隨武攸宜到北京、河北一帶討伐契丹,其間也曾到山西、內蒙古、寧夏等處,兩次間隔10年,在外待的時間總共約一年半,但“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台”,他對西北、東北邊防都曾有獨到見解,也為他創作邊塞詩提供了素材。

陳子昂的邊塞詩感情極端“**”,高亢時勉勵與突厥作戰的魏大將軍“勿使燕然上,唯留漢將功”,勉勵跟隨武三思征討契丹的崔融“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深沉時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甚至麵對戰場發出“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的悲歎。

建功的渴望和征戰的殘酷形成矛盾的心理、情感的反差,這二元的糾結成了後來邊塞詩人們的共同特征。此外,對邊疆經營出色的漢代也開始成為詩人們映照現實的意象,班超、霍去病、衛青、李廣、竇憲……這些英雄形象一次次出現在唐代邊塞詩中,呼喚出詩人們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陳子昂改變了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文風,並打開了邊塞詩的大門,將曾經在南朝文人想象中出現的邊塞風雲落實為親曆之後的深沉思考,鼓舞著更多的文人投身那裡。

陳子昂交遊廣泛,與人贈答之際也常常將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考放入詩中。他的所書所寫都刺破了邊塞的霧霾,邊塞詩新時代的大幕正徐徐拉開。

則天順聖皇後聖曆元年(698年),陳子昂打定主意,決定要辭職歸隱,以贍養父親為名申請辭官。武則天還算厚道,批準其帶職返鄉。

陳子昂在家開爐煉丹,過上了與世無爭的生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