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十二月,武則天為籠絡人心,鞏固其**地位,向唐高宗進奏了十二件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詔行十二條”。
這“十二條”中的一條與沈佺期有關,即提高才高位卑者的官吏。所以,沈佺期一入仕途就直接進入了唐王朝的最高權利集團的圈子裡,他最開始的職務是協律郎(相當於今天中華詩詞研究協會的研究員)與侍製(相當於秘書),無事時在南省(中書省,相當於**)從事文書工作或研究格律,皇帝出巡或有大型活動時跟隨做一些應製詩文,以歌時世。
沈佺期能有這樣的境遇應該與其理想分不開。沈佺期的人生理想是作東方朔那樣的文學侍從,“以文學扈從陪侍,歌頌大唐或武周的皇業,偶而也借機進諫,做一名良臣。”正是因為心中一直抱有這樣的願望,沈佺期才始終安靜內斂地做“本分中該做的事情”,完成各項交待的工作、寫寫讚歌、不說不中聽的話、儘量令各方麵皆大歡喜。
沈佺期對律詩的規範貢獻,就是在做協律郎時完成的。
沈佺期作了三十多篇應製詩,詞句華麗,格律精嚴,但沒什麼實際內容,比較空泛。
武後垂拱元年(685年),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出師北征同羅、仆固,沈佺期的朋友喬知之受敕攝侍禦史護其軍,一同出征。此時,喬知之已年近半百。
喬知之,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雖不是名門望族,倒也是詩書傳家的翰墨門第。他還是皇親,父親喬師望娶了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廬陵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同州刺史。這樣算起來,喬知之也是李唐宗室,該叫唐太宗李世民一聲舅舅。
不僅是他,他的弟弟喬侃、喬備都有文名。
喬知之作為家族裡最牛的詩人,整體的詩歌造詣更高,詩歌體裁也很廣泛,五言、七言、歌行都寫得不錯,內容也很豐富,包括應製、閨情、邊塞等等。代表作之一《羸駿篇》,詩中有雲:“噴玉長鳴西北來,自言當代是龍媒。**鐵關行入貢,九重金闕爲君開。”“持來報主不辭勞,宿昔立功非重利。丹心素節本無求,長鳴向君君不留。祗應澶漫歸田裡,**低昂任生死。君王倘若不見遺,白骨黃金猶可市。”
《長信宮中樹》:“婀娜當軒樹,?茸倚蘭殿。葉豔九春華,香搖五明扇。餘花鳥弄儘,新葉蟲書徧。零落心自知,芳菲君不見。”
喬知之早年隱居,以文詞知名。武後臨朝時期,參軍討伐同羅、仆固、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