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蘭也是當時享有盛名的才女詩人,她知道劉長卿有“疝氣”,於是跟劉長卿開玩笑,吟了一句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
“山氣”諧音“疝氣”,劉長卿當即也回了一句陶淵明的詩“眾鳥欣有托”,於是舉座大笑。
這是他少有的輕鬆幽默時刻。
在浙江,劉長卿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
劉長卿去潤州(今江蘇鎮江)散心,正好得知靈澈上人在潤州竹林寺遊方暫歇,於是前往相見。
劉長卿與靈澈上人是好朋友。靈澈本姓楊,字源澄,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靈澈上人後來成為中唐時期的著名詩僧。
二人在潤州相見,去到一個茶廬清談,甚歡。傍晚時分,劉長卿送靈澈去竹林寺,分手時寫下《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送靈澈上人》既是一首送彆詩,也是一首風景詩。二十字中,沒有寫送彆,卻把送彆的場景描寫得特彆清晰,尤其最後一句中的“獨”字,把兩人分彆時的孤獨和落寞刻畫得淋漓儘致。
撲簌著,撲簌著,悠遊了整個白晝的鳥兒,在太陽躲進草叢之前回到了巢裡。
自遠而近的腳步聲,打破了黃昏的寂靜,驚起了路邊草窠裡的雀子,“唧唧喳喳”飛入了更深處的林子裡。
霎時間,群鳥不安的驚叫和翅膀撲棱的聲音,響徹了整個早已安睡的竹林。
峭拔的翠竹晃動著修長的身軀,將陷入夢鄉的竹葉驚起,小葉子三片兩片**在一起,不明所以地低低私語。
林間小徑裡背著鬥笠的僧人穿梭前行,一步步地向路的儘頭走去。
山腳下掩映在一片盎然綠意之中的竹林寺,便是他今日的歸宿。
激越的鐘聲穿過層層深林,飄飄渺渺地鑽進了他的耳中,似是在催促晚歸的人,做晚課的時刻到了。
路邊的亭子裡,負手而立的詩人,將不舍之情融進了目光,在晚歸的鐘聲中目送著遠處那變得有些匆匆的步伐。
一句話,一杯茶,一個了悟的眼神,沒有高山流水,亦能遇知音。
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雖遭受了不同的際遇,卻懷揣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