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最開始大致可以推到漢代梁孝王的“兔園會”,這是由梁孝王、皇門貴族與社會名流等上層人士組成的高端聚會。
東漢末年時,又有曹操三父子的“鄴下雅集”,這是**人物和文人交混的聚會。
魏晉以後,文人規模發展壯大起來,休閒式的聚會就增多了,這時候出現的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組織的那次蘭亭雅集了,這是一次真正的為後世所千古傳誦的**。
事實上,白居易是想組織“九老會”的,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參加聚會的也確實是九個人,但有兩位年紀不到七十歲,隻能以“七老會”命名,白居易絕不摻假。
白居易寫《胡吉鄭劉盧張六賢多年壽予亦次焉偶於敝居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稀有因成七言六韻以紀之傳好事者》一詩說:
“七人五百七十歲,拖紫紓朱垂白須。
手裡無金莫嗟歎,尊中有酒且歡娛。
詩吟兩句神還王,酒飲三杯氣尚粗。
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孫扶。
天年高過二疏傅,人數多於四皓圖。
除卻三山五天竺,人間此會更應無。”
“七”終究沒有“九”好。為了不讓人生留下遺憾,沒過幾個月,白居易又拉來了兩位七十歲以上的老同誌,再度組織了一場貨真價實的“九老會”。
白居易親自組織的這兩次聚會,以詩文酒會的形式,使與會的老人們有歌聽、有舞看、有酒喝。白居易號召老人們能歌則歌,能舞則舞,還要求每位老人都要寫詩。
同時,白居易還請來畫師為老人們“寫真”,在每位老人畫像上題上他們的詩文。
九位誌趣相投的耆老集結,遠離世俗,寄情於山水,成就一段為後人所仰慕傾歎的‘香山九老會’。他們在香山“尚齒宴”上飲酒品茗,輪流賦詩,事後結詩集。
這些老詩人真可謂安貧樂道、瀟灑自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