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三伏裡,試酌一泓清。”
韓愈在朝廷屢受打擊,來到嶺南之後,從當地百姓中感受一種從未有過的真情,也從當地社會環境中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寧靜。這一切,都表現於他的詩作中,如《縣齋讀書》:
“出宰山水縣,讀書鬆桂林。
蕭條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潔塵襟。
詩成有共賦,酒熟無孤斟。
青竹時默釣,白雲日幽尋。”
真是一幅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圖景!
在陽山期間,韓愈的心日漸沉靜,開始反思自己半生坎坷的原因,尋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在陽山大約一年之後,韓愈寫下《縣齋有懷》,在詩中他回顧了自己半生的經曆,“少小尚奇偉”,抱有輔佐君王的雄心壯誌,立誌超越前賢,領導改革,然而仕途並不順遂。
“人情忌殊異,世路多權詐。蹉跎顏遂低,折氣愈下……朝食不盈腸,冬衣才掩髂。”當好不容易得以任官,又被貶謫,“惟思滌瑕垢,長去事桑柘”,經世致用的韓愈甚至想到了歸隱來開解自我。
但韓愈明白,這種消極的情緒是不可取的,於是他開始沉潛自己,重拾學問。
這種內省和反思,對韓愈回京後的人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積極影響。
他在陽山期間創作的《五箴》,對自己的遊、言、行、好惡、喜知名五方麵提出了規戒,既是一種反省,也是一種自嘲,體現了陽山時期的批判性思考。這樣的變化,與韓愈的忠心為民和心係國家之心密不可分。
韓愈在陽山創作的詩文裡既有涵蓋萬古之情的作品,也有對現實之感的呈現,體現出曆史的滄桑感。
與其在朝為官的作品相比,陽山期間,韓愈的經世致用之心日漸消磨,他不再像在京師時一般高談理想,而是將眼光放在腳下和眼前,寫陽山環境的苦惡,身世的淒愴,都是對當下境遇的關注。
韓愈在《新竹》中說:
“筍添南階竹,日日成清閟。縹節已儲霜,黃苞猶掩翠。
出欄抽五七,當戶羅三四。高標陵秋嚴,貞色奪春媚。
稀生巧補林,並出疑爭地。縱橫乍依行,爛熳忽無次。
風枝未飄吹,露粉先涵淚。何人可攜玩,清景空瞪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