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三代之治(2 / 2)

“縱使如此,這也隻是小小疏漏而已。”王雱還是不能接受。

“好吧,就當這是小事,我們再來說說更重要的,儒家一直推崇三代之治,並一直將複興三代視為最高理想,可對否?”沈隆又問道。

“然也,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誌焉。’”王安石點頭附和,孟子言必稱三代,而王安石一向推崇孟子,所以他對三代之治的推崇遠在一般儒者之上。

這又有什麼問題麼?王安石父子頓時開始提心吊膽,剛才“腐草化螢”之說就算不對也隻是小疏漏,而三代之治可是儒家的根基啊。

“後世有一門學問叫考古學,旨在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曆史。”沈隆的話有些繞口,王安石父子還是勉強聽懂了。

“儒者儘皆稱頌三代之治,然真正知曉三代時候天下究竟是何等模樣的又有多少?就算是孔聖出生時,也是在春秋末期了,孔聖也未能親眼目睹三代之真相,隻能根據一些粗陋的史書加以猜測。”

“然而三代時留下的不僅有史書,還有當年的城池,有刻著當年文字和鐘鼎龜甲,城池的布局能推測出當時的社會風貌,鐘鼎龜甲上的文字是三代時之人刻下的,可信度比後世的史書要高。”這也是那本小說裡的內容,沈隆覺得這個的衝擊力肯定更大。

畫麵刷地一變,換成了安陽殷墟遺址,沈隆指著上麵說到,“此乃後世挖掘出來的殷商都城,商王盤庚遷都於此,此後兩百餘年,殷商就一直以此地為都城;通過對此地遺址的發掘,發現了殷商的宮殿、宗廟,更重要的是發現了殷商時的文字!”

一具龜殼出現在畫麵上,龜殼上布滿古樸的文字,“殷人敬重鬼神,每逢大事必用龜甲牛骨占卜,卜官在它們的邊緣部位刻寫上記述這些甲骨的來源和保管情況的記事文字,稱記事刻辭,若能解讀這些龜甲上的文字,三代時究竟是何等模樣就一清二楚了!”

“後世將這些龜甲牛骨上的文字稱之為甲骨文,經過多年研究,已經解讀出來不少,可以說後世對三代的研究要遠勝於大宋。”沈隆看著呆如木雞的王安石父子,決定再給他們一點兒刺激的。

“此地就在相州,宮殿、宗廟或許難以發掘,但若是派人去相州收購龜甲,或許能找到刻有文字的龜甲,介甫不妨派人去相州走一趟!或許也能解讀出來些許文字。”

我就不信了,在儒家心中,奴隸社會還能比封建社會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