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霞的假期用光了,她先回了省城,沈隆暫時留了下來,說起籌辦學校的事情,他同樣擁有著豐富的經驗,對於生在雙水村這樣的農村孩子,沒有什麼比讀書更能改變命運的了,起碼在教育和高考還沒有改變之前都是如此。
少安很快說服了金俊武,金俊武也想讓村裡的學校好點,既然少安願意出錢,那還有什麼可顧慮的呢?兩個人同時還商定,他們也成立一個會,叫“建校委員會”,由少安任會長,俊武任副會長,沈隆擔任顧問。
俊武對少安說,他如果磚瓦廠的事忙,隻需要牽個頭,具體事由他替少安管理,馬上就動手!兩個人估算,原來的學校隻是裂了縫,拆下的石頭都能用,因此,不會花太多的錢;少安表示,他準備拿出一萬五千元,如栗剩餘下了錢,還可以建立“獎學金”什麼的。
今後村中有人考上中專或大學,就給獎一部分學費,另外,還可以高薪請個小學英語教師,農村學生高考主要吃虧在外語上;如果他們的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論,那升學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誰說農民愚昧來著?他們一下就想到了關鍵點上,隻要能解決這些問題,雙水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就能上升一大截;沈隆也補充了幾點,他和曉霞會給學校捐一個圖書館,存放一些適合學生們閱讀的書籍,同時會再給學校弄一台電視。
相較於城市裡的學生,農村學生還弱在眼界的開闊上,他們缺乏了解世界的渠道,有了這些書和可以收看新聞的電視,肯定能好一些。
至於該給他們捐贈什麼書,沈隆和曉霞也計劃好了,除了那些適合小孩子看的經典名著,當然也少不了楊瀟他們編輯的科普作品,另外前些年剛剛重新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也要來一套,或許還可以弄些農業種植、農村小手工業的書籍,讓村裡的成年人也能從中獲益。
金俊武和少安對沈隆的建議大為讚同,實際上雙水村的人也的確需要這些,許多人都不甘於隻在地裡刨食吃,可他們又不知道該乾什麼。
玉厚老漢有些不理解少安為啥要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來,不過他一向不乾涉孩子們的決定,再加上這也是給他的孫子蓋學校哩,玉厚老漢當然不會反對。
幾天以後,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要出錢重建學校的事件就傳得家喻戶曉了,不用說,這非凡之舉博得一片讚揚之聲,許鄉村民都找到少安和俊武,也要為建校多少出一點錢,並承諾隻要用得上他們,他們就免費出勞力。
也有許多政治思維比較敏銳的人隱隱看出,雙水村的政治格局正在出現變化,老一輩的田福堂、孫玉亭等人已經漸漸退出舞台,輪到金俊武、孫少安這些年輕一輩當家做主了,或許再過幾年,雙水村就又是一番新氣象了。
對於這種變化,那些思維敏銳地村級政治分析家們表示了樂觀的期待,田福堂、孫玉亭在位的時候可搞不出孫少安這麼大的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