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章 聲名鵲起(2900月票加更)(1 / 2)

馬友友看了沈隆一眼,對那些不速之客說道,“諸位的心情我很理解,不過這裡是後台,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我們出去聊可以嗎?”

“抱歉,我們實在是太激動了!”這些人也知道後台的規矩,見馬友友答應就趕緊安靜下來,和馬友友、沈隆、郭燕一起到了外麵。

一到外麵,照相機的閃光燈就不斷亮起,好幾隻話筒同時抵了過來,馬友友不得不再次勸阻他們,將他們帶到休息室中,開始了正式的交流。

“yo-yo,能給我們介紹下這兩位朋友麼?還有,你是怎麼想到演奏這種和你以前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的?”《紐約時報》的記者問到。

“好的,我給大家介紹下,這兩位是來自中國的音樂家,王起明先生和他的太太郭燕女士,他們此前在中國的交響樂團,三個月前剛來美國;王先生是一名優秀的作曲家,我在林肯藝術中心外麵聽到了他們的曲子,馬上就被這種獨特的演奏技法和旋律吸引了……”馬友友說起了和沈隆相識的經過,把他和郭燕好生誇讚了一番。

“王先生,能告訴我你們為什麼會來美國麼?以及,你是怎麼創作出這兩首曲子的?”記者們馬上將目標對準了沈隆和郭燕。

郭燕有些緊張,她此前還從未感受過類似的場景,沈隆卻是一臉的淡定,西方的記者我見得多了,當年在美國當教父的時候,率領中國隊勇奪世界杯的時候,場麵可是比這大多了,我依舊是談笑風生,這點場麵算得了啥?才幾個記者?

“我從小生活在中國的京城,深受本土音樂的影響,中國傳統音樂深深紮根在我的心裡;而在音樂學院的學習,又讓我掌握了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這種中西音樂文化結合的背景,為我提供了不斷打破各種界限,進行多元文化創作的可能和基礎,所以才有了這首曲子。”

“至於為什麼來美國?為什麼來紐約?原因很簡單,因為紐約是西方音樂藝術的中心,作為一名音樂人,當然要來這裡看一看,感受正統的西方音樂文化。”沈隆侃侃而談,既解釋了自己創作這首曲子的原因,又把美國吹捧了一番。

一名外國音樂家將紐約成為西方音樂藝術的中心,這個回答讓記者們很是高興,儘管他們都覺得,柏林、維也納還有莫斯科的音樂底蘊或許比紐約還要深厚,可他們都是美國人,當然會偏向自己的國家。

“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藝術的領域……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是我創作這些曲子的根源……”沈隆借用了譚盾在獲得奧斯卡獎時候的演講來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

“王先生,能給我們說說你們穿的演出服麼?它們看起來非常漂亮、非常迷人。”那名服裝設計師也擠進來問道。

“這是源於中國唐代的古典服飾,因為這首曲子叫《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又是漢唐時期中國同西方世界交流的紐帶,所以我們就專門定製了這兩套衣服。”沈隆和郭燕轉了個圈,大大方方地向他們展示了這兩套漢服的每一個細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