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造紙術(2 / 2)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竹和楮樹皮製作的竹紙和皮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兩個重要品種。貴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該省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竹紙和皮紙製作的古老技藝,其中尤以貴香紙溝、貞小屯和石橋的製作技藝最為傑出。

以香紙溝所產竹紙為例,據傳它始於明代洪武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整套操作工藝包括伐竹、破竹、漚竹、蒸煮、碾篾、提漿、抄紙、壓榨、烘晾等72道工序,與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造紙法完全相同。其成品既綿且韌,有隱形竹紋,還散發出淡淡香氣。

貞豐縣小屯所產白綿紙創始於清代鹹豐年間,直至上世紀末全鄉仍有千餘戶從事抄紙生產。所產紙以構皮為原料,整套操作也經72道工序,成品綿韌,平整潤柔。

丹寨縣石橋所產的白皮紙也用構皮、杉根為原料,另外還生產彩色紙,包括雲龍皺褶、凹凸、壓平、花草、麻紙六個品種。其製作過程一般有十多道環節,生產時將棉絮狀紙漿兌水加入“滑藥”攪勻,經抄、壓、曬、揭,包裝而成品,紙質綿韌、光潤,耐水性好。

以上手工紙品對原料、水質、工藝均有嚴格要求,技藝的傳承全靠口傳心授,與製造相伴,產生了豐富的紙業習俗,每年都要祭祀造紙宗師蔡倫。從這些情形來看,相關的竹紙、皮紙製造技藝已成為文化多樣性和民族認同的重要證物。但在現代化紙業的強力衝擊下,這些複雜難學的造紙古法傳承已成問題,需要加以搶救、保護。

楮皮紙製作技藝是傳統手工紙生產的重要技藝之一,安區北張村至今仍保留著這種原始的民間手工藝。

北張村坐落在秦嶺腳下,由於人多地少,當地百姓自古以來就依靠山區的楮樹,俗名“枸樹”資源,以造楮皮紙維持生計。北張村是造紙術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西漢霸橋紙就是在這裡出土的。開放以前,這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

北張村傳統的楮皮紙生產有很高的工藝價值,整個生產流程不僅不使用任何現代機械,而且不使用紙藥,卻能進行分張。這套生產工藝在國內的手工紙製造業內極為罕見,是研究手工紙工藝演化進程的“活化石”。從20世紀70年代起,北張村原始的造紙技藝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2002年,美國史密森協會民俗生活與文化遺產中心曾特邀北張村造紙傳承人張逢學參加第36屆民俗生活藝術節,近十萬名參觀者觀看了張師傅精彩的抄紙、揭紙表演。

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的楮皮紙製作技藝逐漸衰微。目前北張村僅有十餘戶造紙作坊還在維持生產,形勢不容樂觀,必須儘快保護楮皮紙製作技藝這一古老的民間手工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