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昊的話,一向刺耳。
隻要這位中山侯在廷議開口,鐵定沒有什麼好話。
他方才這番話可謂是直接將讀書人的遮羞布都給扯掉了。
事實上,書生士子也好,文臣縉紳也罷,成天整日裡都是在高喊著什麼“寒窗苦讀十餘載”,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卑賤農戶出身,當過乞丐要過飯,做過和尚撞過鐘,參加義軍造過反……可謂是元末群雄裡麵出身最慘的人。
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最終卻是他朱元璋戡亂摧強,剪滅群雄,定鼎天下建立大明!
而朱重八同誌本人就是個十分好學的人,極其重視教育對於治國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置於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確立了“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文教政策,大力發展學校教育事業。
鄉野間設立學舍,每三十五家辦一“社學”,生員沒有定額,為稚子幼童啟蒙;地方上有縣學、州學、府學,每天供應生員飲食,給天下學子開辟出一道求學之路。
府、州、縣學府所招收的學子,以官員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優秀者、年十五歲以上、讀過“四書”的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績優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選拔最優者送至京師,入國子監進學修德,妻子可隨行,國子監負責一切食宿費用。
學成後由天子召見,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職務有禦史、知州、知縣、教官、經曆、縣丞、部院書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但,不管怎麼樣,今日都絕不能讓小皇帝開了革除功名的先河!
隻是不同時期,曆代帝王對科舉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陛下,元輔此話乃是忠言!”
至於鄉裡學舍之教師,由郡守縣令選擇有學行者擔任之,鄉學同樣三年一大考,師生均有升級製度,十分完備。
可這天下間的農戶、匠戶和商戶,又有多少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呢?
所以,湯侯這些話,根本沒辦法反駁!
士農工商這四民,代表著四個階級,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哪怕家境貧寒,隻要肯勤學苦讀,就能夠進入社學、縣學、府學等一步一步進學修德,同時還可以通過科舉大考獲得秀才、舉人等功名,取得對應的優待和特權!
這一點,在場廷臣可謂是心中門清,畢竟他們也是通過這科舉大考步入仕途的!
但不論如何,大明王朝的讀書人,日子過得還真不算苦。
順著劉健的思路,天官馬文升繼續深入往下講去。
“方才總憲所言極是,讀書人在朝為官在鄉為紳,承擔著教化萬民、維持法令的重擔,他們是朝廷的基石!”
“陛下,三思啊!”
畢竟科舉大考是國家公平選拔人才的重要製度,是國家的柱石和根基。
大明也因此施行學校與科舉交錯的取士政策,“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
但是與中山侯湯昊方才所提及的這些農戶、匠戶和商戶相比,這一點點苦頭又算得了什麼呢?
老首輔劉健神情凝重地開了口。
回顧自己求學科考的曆程,苦嗎?
當然是有些苦的。
“若是陛下輕易間開了這“革除讀書人功名”的先河,日後帝王儘皆如此,那讀書人失去了這功名,還如何宣揚教化?如何維持鄉野法令?豈不是會盜匪橫行、禮崩樂壞、綱紀不存嗎?”
你就算再苦,那至少也是吃喝不愁,隻管專心進學修德罷了。
比如永樂帝朱棣,明顯更加重視科舉大考。
也就是說,要參加科舉必須先人學校進學,學校中的佼佼者不經科舉也可以給官。
大明辦學之盛況,遠遠超過了唐宋時期,形成了一套以鄉野社學到州府縣官學再到中央官學的完備體係,誠可謂是“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不過太祖爺朱元璋起初並不重視科舉,按照他的計劃,參加科舉的必須是學校的生員,但學校生員做官則不一定非要經過科舉,如國子監學子考核通過後便可出任官員。
“讀書人之所以能夠明辨是非,之所以能夠教化萬民,不僅僅隻是因為他們讀書習字進學修德,更是因為讀書人享有功名特權,可以不受路引限製,可以自由行走天下遊學四方!”
“憑借功名特權,他們可以了解國朝的大政方針,他們可以替朝廷向鄉野之間傳遞陛下的聖言,他們可以成為朝廷溝通聯係鄉野子民的橋梁,而一旦失去了這功名特權,那讀書人還有什麼資格去教化萬民呢?他們也會如同鄉野百姓那般,活在自家田地裡麵自給自足,不知外界今夕是何年!”
馬文升是一個乾吏,言辭一向激進,他這番話說得也極其露骨。
為什麼朝廷要給讀書人功名特權?
花這麼多的錢糧白白養著這些秀才舉人嗎?
當然不是!
擁有功名的讀書人,真正的作用,在於維係地方的穩定,在於教化萬民不讓他們生出彆樣的心思!
什麼心思?
聚眾作亂,起兵造反,推翻你老朱家的大明江山!
朝廷的觸角,僅僅隻是能伸到縣衙一級,而縣衙之後的鄉野之間,就算官府派人去了也不一定有用,而是要依靠這些地方士紳豪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方士紳豪強的話,遠比地方縣衙更加管用!
這也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鄉”!
那這些地方士紳和豪強怎麼來的?
功名!
擁有功名的讀書人!
大部分都是舉人,以及辭官歸鄉的官員!
這些擁有功名或官身的讀書人,可以憑借朝廷給予的優待特權,比如除賦稅和免徭役等,動用各種手段大肆兼並田地,錢糧自然而然地就慢慢積攢起來了,通過一代兩代的努力,就變成了士紳豪強!
現在,你這位正德皇帝,一言不合地就要廢除讀書人的功名,開了這個先河,天下士紳會怎麼看,天下讀書人又會怎麼看?
馬文升這番話,實則是在提醒小皇帝,不要任著性子胡來,破壞了大明王朝的基本盤!
小皇帝不蠢,他自然聽得明白馬文升的話外之音。
但是他也不能就這麼放棄,好不容易抓住了機會,而且一擊打中了文臣縉紳的痛腳,那自然就要換取到足夠的利益,這是湯昊交給他的利益交換!
“朕不想聽你們在這兒為讀書人爭辯!”
“現在,朕就想問你們一句話,那五十六個兵部官員是不是涉案犯法了?”
“總憲,按照《大明律令》,他們當如何處置?”
小皇帝開始了點名,張敷華也隻能硬著頭皮回答。
“回稟陛下,情節嚴重的三十二人,按《大明律》,當斬;情節較輕的十八人,當革職流放充軍;情節最輕的六人,當貶官!”
三十二人,當斬!
十八人,當充軍流放!
六人,當貶官!
這個懲罰,不可謂不重!
畢竟這五十六人可都是兵部堂官郎官,不是什麼刀筆小吏,哪怕是三位朝堂真王,此刻都覺得一陣肉痛。